愈來愈多台灣人希望及早預防失智。怎麼做?最近刊登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上的歷時3年追蹤6千人的澳洲大型研究證實,其實中高齡人士只要懂得正確做4件事,就能預存大腦抗老資本!愈早開始,「腦」本存愈多。此研究指出,容易失智的人通常有哪4大問題?如何執行這4個基本動作?一文詳解。
「年紀大了,記性愈來愈差……」你是否也曾擔心,隨著年齡增長,大腦功能逐漸衰退,甚至面臨失智症的威脅?澳洲一項歷時3年、追蹤超過6000人的大型研究,在2025年1月登上權威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或可說帶來了好消息。
據當地媒體《ABC》報導,這項由澳洲失智症權威學者、新南威爾斯大學健康大腦老化中心(CHeBA)的布洛達迪(Henry Brodaty)教授引領的研究,揭示了讓大腦抗老的秘訣。他提出「認知儲備」理論,意即可以趁中年或更年輕時,先多存「腦本」,晚年就有更高機率延後失智病症的發生。
澳洲失智症權威:容易罹患失智的人,通常有4大問題
這項由澳洲研究人員主導,發表於頂尖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研究,追蹤了6104名年齡介於55至77歲的澳洲熟齡人士。這些參與者都沒有罹患失智症,但都具有至少兩種潛在的失智風險因子。究竟是哪些呢?
主導實驗的布洛達迪教授指出,自己多年來研究失智症,發現容易罹患失智的人通常會有以下4大問題:
◎ 缺乏運動
◎ 不健康的飲食
◎ 認知活動不足
◎ 心理狀態長期抑鬱和焦慮
他認為,若能改善這4個問題,應該能減少45%的失智症風險,因此開啟了這個實驗。
經過3年的追蹤,研究人員透過一系列線上認知測驗,評估參與者的記憶力、推理能力和訊息處理速度。結果發現,兩組參與者的認知功能都有所提升,但接受線上指導的干預組,認知功能提升的幅度顯著高於控制組。
研究結果:對哪些人最有幫助?效果多大?
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它不僅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網路研究,證實了只要線上指導民眾提早做對預防工作,確實可以對失智最重要的認知能力有所幫助。另外,這個研究有相當實用的行動指南,揭露人們該如何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來延緩認知衰退,在年輕時就為大腦存「腦本」。研究人員估計,即便是受實驗的55至77歲的中高齡人士,只要能做對4件事,效果相當於延遲失智症發病1年。
更棒的是,研究也發現,較年輕的族群會受益更大。這意味著,預防失智就跟財務上存老本一樣,應該及早開始!只要愈早開始存「腦本」,效果愈好。
延緩失智該做哪4個簡單動作?
研究的結果顯示,透過以下4個方面著手,就能有效延緩認知衰退,讓大腦保持年輕,都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輕鬆達成的任務。
1. 運動
研究團隊建議這些受測對象固定做以下3種運動:
◎ 每天花1小時做超慢跑等Zone2中強度運動,或者30分鐘的騎單車劇烈有氧運動。兩者擇一即可。
◎ 每週2次重訓,可以使用啞鈴、彈力帶,或不用器材做深蹲等徒手肌力訓練。
◎ 每天花幾分鐘做單腳站立練習,培養平衡力。
單腿站立步驟非常簡單:首先雙手放在腰部,然後微微彎曲另一條腿置於地面。在YouTube頻道「Balance Rehab by Doug Weiss, DPT」上擁有45萬粉絲的美國資深物理治療師懷斯(Doug Weiss)指出,初學者可以扶著牆面或者椅子作為輔助,建議每天固定做5分鐘維持平衡力。
以下是示範教學影片:
美國資深物理治療師懷斯,開設YouTube頻道「Balance Rehab by Doug Weiss, DPT」提供許多熟齡人士健康建議,獲得很多粉絲好評。影片來源:YouTube@neurolasticinstitute424
2. 飲食
研究團隊也建議這些澳洲熟齡人士固定吃低紅肉的蔬食地中海飲食,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認知衰退的風險。到底要怎麼吃?以下是完整建議:
◎ 三餐要多吃未加工的原型蔬食,例如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堅果和種子。
◎ 儘量使用高品質的初榨橄欖油烹調食物。
◎ 適量吃魚或貝殼類海鮮。
◎ 少吃紅肉、加工食品、乳製品、雞蛋和動物脂肪。
3. 腦力訓練
研究團隊會在線上引領受測試的對象,每天進行針對記憶、推理、反應速度等認知領域的訓練。頻率上是在最初的10週,每週進行3次,每次45分鐘的訓練,之後每月進行1次。
不過,一般人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自行找到良好的動腦活動。根據過往研究,增強認知能力的活動很多,以下就是日常生活容易達成的3種:
◎ 閱讀書籍、報紙或雜誌。
◎ 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或技能。
◎ 參加講座、工作坊或社團活動。
4. 情緒管理
長期的憂鬱和焦慮會對大腦功能造成負面影響。澳洲研究團隊長期透過線上工具來對受測對象進行認知行為療法(CBT)來改善。這是一種基於科學的心理治療方法,透過改變思維模式與行為來改善情緒問題。它已被廣泛應用於焦慮症、憂鬱症、強迫症等心理問題。
如果無法馬上找尋到合適的專業心理醫師諮詢,以下5種方式也能讓一般人有初步改善效果:
◎ 每天練習正念冥想或深呼吸。
◎ 每天寫日記,記錄自己的負面心情,並且挑戰它。例如:主管沒有回信讓我心情不好,可能只是他忙碌,沒必要放心上。
◎ 使用CBT專業人士設計的App,例如Moodfit、WeBOT等。
◎ 與親友聊聊。
◎ 培養一個讓自己紓壓的興趣,例如畫畫或寫作。
更重要的是,研究發現,受測對象只要積極參與,效果就更好。這意味著,只要及早開始努力與積極做,就能夠從這些方法中讓失智風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