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對我們來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理想情況下,它能讓我們茁壯成長,並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完成充滿成就感的事情。但是,如果外部環境或個人的行為習慣,讓某人偏離這條道路的話,他們就可能變成「難搞的人」。(本文節錄自《九型難搞同事使用說明書》一書,作者:尼克・羅賓森(Nick Robinson),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只有在員工和團隊都能把事做好、又能得到成就感的時候,企業才能穩定地提供卓越的產品與服務——但一旦有人變得難以共事,這個目標就很難達成。
所以,為了大家好,對於職場中可能出現的難搞人物,我們有必要保持警覺與好奇心。
難搞同事1:嚴苛專家型(The Scary Specialist)
嚴苛專家型的人通常是其特定領域的高手,對自己的專業領域瞭若指掌,所擁有的知識深厚又寶貴。
主要特徵:他們能力超群,重視成果,對自己的工作標準極高。
難以共事的原因:問題可能來自於他們對他人抱持著無可妥協的高標準,認為所有人都該跟自己一樣優秀。此外,對於外部資源、流程、支援部門等任何可能影響自身領域的因素,他們也會抱持幾近完美的要求。
難搞同事2. 操控謀略型(The Dark Strategist)
操控謀略型的人往往熱衷於制定遠大的計畫,並在幕後精心策劃,確保計畫完美執行。
主要特徵:他們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與強烈的企圖心,致力於規劃達成關鍵目標或推動企業實現重大轉型所需的一切。
難以共事的原因:問題可能來自於他們在推動計畫時,試圖絲毫不容質疑、也無視對方自主權地指使人員與合作夥伴,把其他人都當成手中的棋子。
難搞同事3. 理想犧牲型(The Martyr)
理想犧牲型的人通常極度遵守原則,擁有強烈的正義感,堅信應該推動改變,以改善所有人的處境。
主要特徵:這類人擁有極嚴謹的工作倫理,真切地關心他人,也經常能激發追隨者的深厚忠誠。
難以共事的原因:問題可能來自於他們不願妥協、拒絕接受不夠完美的方案,也會對那些他們認為缺乏原則的人充滿批判;此外,他們的自我犧牲精神本身就可能導致停滯不前。
難搞同事4. 衝鋒陷陣型(The Driving Force)
衝鋒陷陣型的人往往應變能力極強,果斷且行動力十足。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障礙,而且若有必要,邊做邊學也沒問題。
主要特徵:此人通常擔任主管角色,負責的可能是大型部門,也可能獨力經營小型顧問公司。他們熱衷於主動迎接挑戰。
難以共事的原因:問題可能來自於他們不太能忍受無法同樣積極面對每次挑戰的同事,對於「謹慎」的企業決策流程也感到不耐。此外,當他們接下太多工作、導致自己無法處理,最後不得不縮減規模時,也可能引發問題。
(延伸閱讀│你沒必要跟每個人交好:但要擁有「與合不來的人和平共處」的能力)
難搞同事5. 激進改革型(The Revolutionary)
激進改革型的人通常積極主動、充滿熱忱,擅長探索新點子與不同的做法。
主要特徵:此人樂於擁抱變革,並會推動快速且大規模的轉型,無論其可能會造成什麼更大範圍的影響。
難以共事的原因:問題可能來自於他們渴望盡可能全面推動改變,而且速度愈快愈好,卻往往在行動時缺乏共識,或未充分考慮後果。
難搞同事6. 版圖拓展型(The Empire Builder)
版圖拓展型的人通常是富有魅力且具遠見的,他們擁有強大的號召力,擅長吸引他人為相同的目標努力。
主要特徵: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細節則交給支持者處理。在局勢不明朗或充滿挑戰的時刻,往往容易脫穎而出成為領導者。
難以共事的原因:問題可能來自於他們有不斷擴張自身影響力的傾向,不管這是否真的是對整體最有利的做法;而且他們幾乎無法接受批評,也常忽視那些看似麻煩卻不可忽略的複雜因素。
難搞同事7. 焦慮控制型(The Worrier)
焦慮控制型的人通常是非常謹慎又有責任感的,對待自己的工作也很認真。
主要特徵:他們樂於伸出援手,希望自己能發揮價值,但不會刻意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對是非有明確的判斷,也很注重細節。
難以共事的原因:問題可能來自於他們總是擔心事情出錯,因此很難從整體角度看待問題。這可能導致過度注重細節、對他人影響力不足,也會在維護「自己的」地盤時顯得過於敏感。
難搞同事8. 磐石支柱型(The Rock)
磐石支柱型的人通常是極度負責且全心投入的,對公司的忠誠度也很高。
主要特徵:他們會默默而穩定地確保重要的系統與流程能夠順利運作,無論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難以共事的原因:問題可能來自於,他們對任何可能讓公司承擔風險的行動,採取沉默且堅決的拒絕態度—尤其當他們認為他人未充分理解該決策可能引發的連鎖後果時,更是如此。
難搞同事9. 迎合討好型(The People Pleaser)
迎合討好型的人通常個性溫和、謙虛低調,他們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也建立了值得信賴的廣大人脈。
主要特徵:他們重視和諧與團隊合作,希望自己的部門表現良好,也會傾向維持團隊的凝聚力,以便逐步推動改進。
難以共事的原因:問題可能來自於他們傾向避免衝突,而忽略那些可能帶來重大影響的變革;或是不積極參與更高層次的業務方向,導致無法發現潛在風險,也錯失了許多機會。
(延伸閱讀│當好人沒用?職場人際關係:做好「這2個字」比有禮貌更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