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今年首度超越台北市,拿下《遠見》運動城市大調查冠軍。一起來看看,新北如何活用地理優勢,推廣特色運動,並讓賽事、主場與場館經濟發揮最大效益,為市民創造全新運動日常?
新北市在運動城市上的亮眼表現並非偶然,除了善用地理優勢發展基礎建設,更以產業思維連結運動,形成賽事經濟、主場經濟與場館經濟的完整運動產業鏈,三管齊下策略發揮效果。
新北市政府體育局局長洪玉玲指出,新北市地貌多元,擁有山、海、平原和都會區,藉助此優勢,新北在八里、金山設置風帆、水上運動中心,目前擁有18座運動中心、1200處銀髮俱樂部、236座特色運動公園,在硬體上持續投資,回應市民需求。
賽事經濟》循序漸進,活絡在地產業
其中,在賽事經濟方面,新北市成功舉辦萬金石馬拉松、鐵道馬拉松等賽事,享譽國際,但背後仰賴市府團隊跨部門的溝通、資源整合,才能使交通、軟硬體等各層面到位。
更重要的是,舉辦賽事還能挹注在地經濟。以5000人規模的全國田徑賽為例,僅是當天選手、工作人員、觀眾的用餐需求,就能為在地餐飲產業帶來不小商機。
洪玉玲指出,新北市在賽事舉辦上,採取循序漸進的策略,從全市賽事,逐步發展到全國性,再與各單項協會合作舉辦國際賽事,不斷累積經驗,使新北具備更豐沛的賽事舉辦能量。
主場經濟》公私協力,喚起球迷在地認同
而在主場經濟方面,新北市政府則和富邦悍將、新北國王、中信特攻等多支職業球隊建立「屬地主義」合作關係,以新北市作為他們的主場。
這種「公私協力」的模式,由政府和企業各自發揮優勢,共同打造城市運動風氣,凝聚球迷認同。洪玉玲解釋,市府提供公有場館作為球隊主場,讓球隊有固定訓練及比賽場地,協調交通引導、警力支援等行政支持。而企業則負責經營球隊,給運動員發光發熱的舞台,並提供市民優惠票價,讓在地居民能為自家球隊加油,形成城市與球隊的緊密連結。
對於基層運動員、一般市民而言,這也是激發潛力的催化劑。洪玉玲觀察,愈來愈多以新北為主場的職業球隊出現,讓新北年輕運動員看到成為職業選手的機會,為他們的職涯提供明確發展路徑。同時,愈來愈多市民買票進場觀賽,為支持球隊大聲加油。球賽結束後,他們往往也會把運動轉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對推廣全民運動大有助益。
場館經濟》全齡、科技化,促進完整產業鏈
至於場館經濟,新北也積極設立運動中心。洪玉玲表示,興建一座包含游泳池、綜合球場、健身房等多元設施的運動中心,投資金額相當龐大,由政府主導其實更有保障。
而新北市的運動中心,是以「全齡化」為目標,設計滿足三代同堂需求,不管是喜歡有氧舞蹈的媽媽、想學律動的小朋友,還是要增肌的爸爸,甚至是退休後想動一動的銀髮族,都能在此滿足需求。
而運動中心不僅能讓一般民眾運動強健體魄,更能讓退役運動員找到事業第二春,也可帶動運動服飾、穿戴裝置等產業的正向循環。
此外,科技也成為運動中心的一大特色。例如,在游泳池中採用AI技術進行監測,一旦發現泳客姿勢不尋常,就會立即自動通報救生員,使安全管理更精準、即時、有效。
因此,目前新北仍積極新設場館,如板橋第二運動中心預計明年完工,不只擁有室內自由車練習場,也將和光復高中合作,培養自由車選手。另外,板橋運動場BOT案則希望引進民間資金,在4.5公頃的板橋運動場興建一座可容納2萬觀眾的巨蛋,提供運動賽事與演唱會等多元用途,並結合商場、飯店,為新北創造全新的運動場館地標。
新北市近年運動產業,涵蓋賽事經濟、主場經濟與場館經濟已帶來13億產值效益。洪玉玲期盼,在推動基礎設施的同時,能逐步建構完整的運動產業鏈,落實基層運動人才的照顧與培育,進而使運動成為每一位新北市民的日常。他強調,我們不追求一次性的突破成長,而是透過政策循序漸進,把產值從目前的13億元推升到目標20億元,讓新北成為全台運動經濟產業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