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著緊扣半導體、金融、醫學和雙語等四大國家發展戰略,以及在教學、研究、產學、國際等面向的「齊頭並進」,中山大學儼然是十年來全台「最具爆發力」的綜合型大學!
在《遠見雜誌》2025年「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中,中山大學不僅一舉奪下公立大學典範獎、中大型大學冠軍,更被譽為十年來「最具爆發力的綜合型大學」,隱隱然有成為「台灣南方哈佛大學」的氣勢。中山是如何十年磨一劍,從激烈高教競爭中脫穎而出?
國家四大政策加持,教學、研究、產學、國際全方位成長
「中山的爆發力,源自於學校在教學、研究、產學、國際等方方面面的齊頭成長。」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點出關鍵。
首先,近年來,中山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在半導體、醫學、國際金融和雙語等四大國家級政策中扮演關鍵角色,並相繼成立西灣學院(原通識中心升格)、醫學、半導體及重點科技、國際金融研究學院,從原有的六個學院,擴增至十個學院,「這不僅為中山寫下『十全十美』的新篇章,也讓我們真正成為一所『人文與理工並重』的全方位大學。」
眾所周知,台灣擁有全球最強大的半導體產業,堪稱「護國神山群」。看準半導體的封測、零組件和材料等下游產業,多聚集於大高雄地區,中山與台積電、日月光、國巨等企業簽約,每年積極爭取逾1.6億元的產學合作計畫,作為建置大型聯合實驗室、添購設備和獎助學金等用途,並設立全國唯一的先進半導體封測、精密電子零組件研究所。李志鵬預估,未來10年,中山將可在先進封裝、高階材料等半導體關鍵領域,培育約1200位碩博士。
而2022年,為了培育偏鄉、重點臨床科別公費生,彌補南北資源差距,中山正式增設學士後醫學系並成立醫學院。做為高雄、屏東、澎湖和台東唯一擁有醫學院的國立大學,中山提供豐富學習資源,與高雄長庚合作建置「竹梅源解剖及手術模擬創新中心」,供學生精進臨床與手術技能,同時,學生可以前往高雄榮總、高雄長庚、奇美和高醫附院等醫院實習,「後醫系學生通常有更高的成熟度和明確目標,加上學校的課程扎實、資源豐富,我們第一屆國考通過率超過九成五,遠高於一般醫學系的六、七成。」李志鵬透露,中山還在114學年度新設護理學系,希望解決台灣護理人力短缺問題。
與醫院建立夥伴關係,將資源最大化
今年9月,中山進一步邀請台大前醫學院副院長許博欽擔任副校長,協助市立民生醫院轉型升級為區域教學醫院,朝國立大學醫學中心發展,以提升城市醫療動能,「我們還希望藉由許副校長的台大經驗與學術能量,促成師資南流。」李志鵬特別以哈佛大學為例指出,哈佛擁有全美頂尖的醫學院,卻與所有醫院採取「合作夥伴關係」,而非附屬醫院,這亦是中山大學醫學院目前的策略,原因是一般學校難以負擔興建一所醫院動輒百億的成本,因此透過與既有公立醫院、其他大型醫學中心合作,除了可以避開新建醫院的巨大財務壓力,還能將資源用於醫療教學與研究的本業,將國家資源整合效益發揮至最大。

半導體與金融國家隊的練兵場,跨領域課程符合潮流
另一方面,政府正大力推動近年來最重要的金融政策—「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勢必需要大量國際資產管理人才。對此,2022年,中山正式成立國際金融研究學院,前總統蔡英文便直指,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中,中山國金學院不僅是學術機構,更是產業、政府和社會的策略夥伴,能持續培養金融人才,為促進全球經濟的繁榮和安全,盡一份心力。
國金學院採全英授課、跨域課程設計及全業師投入,聚焦資產管理、FinTech、ESG永續投資等領域,「我們就是金融國家隊的練兵場!」
至於由通識教育中心升格成的西灣學院,則負責推動「跨域學習」。
李志鵬觀察到,由於跨域人才在高度專業的產業中,具備更強的適應力,目前業界對相關人才的需求正在節節攀升。對此,中山積極與台積電、日月光、AMD、輝達等業界大廠合作,提出各項跨域人才培育計畫。以台積電和中山的合作來說,人才培育計畫不只針對電機、材料等半導體核心相關的科系,還鼓勵人文、管理、社會科學等系所的學生,一同投入半導體領域。
中山自己也祭出多元的跨領域課程,例如劇場藝術系、音樂系、中文系的學生,可以在跨域學習的過程中,協助提供科技平台的企業,創造豐富內容和體驗,「學生都展現強大的跨域能力,還有外文系的學生,成功考進電機研究所!證明跨域學習是時代的必然趨勢。」
同時,中山也積極和美國羅格斯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結為姐妹校,設立高階雙聯學位,並提供豐厚獎助學金,鼓勵學子們出海交換,拓展視野。
現今要是走進中山的課堂,會發現全英授課的比例高得驚人,目前,理學院、工學院所有學系都設有大學部全英專班,也讓中山於2024年晉升為全國四所「雙語標竿大學」之一。但早在2020年、教育部還未開始大力推動雙語教育時,時任教務長的李志鵬,便開始規劃「邁向全英語大學十年計劃」,「我們成功的秘訣,在於採取『填志願時即分班』策略,」他笑稱,這麼做的目的,是確保學生在入學前,便已建立心理準備,「這點與其他學校入學後才分班,多數不成功的情況不同。」
強強聯手,中山、高雄大學合校排入時程
李志鵬笑稱,由於高雄實在成長得太快,每回碰到政府、業界人士,人人都對他殷殷企盼,「總是向我們討要更多人才!」再加上現今社會少子化、高教走向規模化和特色化的趨勢,談了20年的中山、高雄大學合校議題,已正式排入時程表,「兩校都有共識,現在是『比較成熟』的時機了。」
他強調,儘管中山已經「十全十美」,但高雄大學仍有中山欠缺的法學院、建築系,要是雙方合校,將能強強聯手,全面提升教學研的能量,比方說,台積電、鴻海、AMD、NVIDIA等國際科技大廠進駐高雄,都需要建築、法律人才,以便協助設廠。而合校還能讓教師規模追上清華大學,一舉擴大至近900位,增添研究、教學量能。更重要的是,高雄大學在楠梓有逾30公頃的未開發校地,旁邊就是前身為加工出口區的楠梓科技產業園區,且距離橋頭科學園區也近,地理位置優越,恰恰位於大南方新矽谷計畫的「S廊帶」中心,「這塊未開發的校地,是未來若中山與高雄大學合校後,能實現『策略性跳躍成長』的關鍵資源之一,可以藉此承接半導體相關產業的人才和設施需求。」
2024年8月,李志鵬就任校長時,設下的重要目標之一,便是將中山打造成「台灣南方哈佛大學」,如今,高雄正在起飛路上,「中山會在南台灣區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智庫、引擎角色,並持續朝『全方位國際頂尖一流大學』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