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初期症狀常與自然老化混淆。醫師提醒,除了記憶力減退,若出現「沒聽懂」、「沒聽到」等情形,可能不是單純聽力退化,而是語言與認知能力已受影響。此外,隨著針對類澱粉蛋白的單株抗體療法已在台啟動,另一種針對Tau(濤)蛋白的抗體治療也進入研發階段,為延緩病程開啟新契機,成為失智症對抗病程的重要下一役。
阿茲海默症新藥日前在台正式開打,目前核准使用的注射型新藥共有兩款,分別為「欣智樂」(Kisunla)與「樂意保」(Leqembi),為20年來首見針對病因研發的創新療法。兩款藥物可協助減少早期患者腦中類澱粉蛋白沉積,有助延緩病程;醫界認為象徵治療邁入全新里程碑,阿茲海默不再如同絕症。
失智症分四大類型,留意十大警訊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王培寧指出,失智症可依其成因與表現型態區分為四種主要類型,包括以記憶退化為核心症狀的「阿茲海默型」、伴隨巴金森氏症相關動作障礙的「路易體型」、出現明顯人格與行為改變的「額顳葉型」,以及與中風等血管病變有關的「血管型失智症」。
根據衛福部發布的失智症十大警訊,包括記憶力減退影響日常生活、無法如常規劃或解決問題、難以完成熟悉的工作、對時間與地點感到混淆、理解視覺與空間關係出現困難、言語表達或書寫能力下降、經常將物品放錯位置且找不到、判斷力明顯減弱、逐漸退出職場或社交活動,以及情緒與個性出現明顯改變。
王培寧強調,失智症的症狀不僅限於記憶力衰退,記憶退化只是其中一項表現。臨床上,患者常見的症狀還包括語言能力退化,例如表達困難、無法理解他人談話內容;方向感變差,容易在熟悉環境中迷路;執行功能下降,如無法正確使用日常熟悉的物品。此外,若對原本感興趣的事物失去動機,也可能是早期警訊。
警覺不是聽力退化,沒聽到、沒聽懂可能是認知異常
王培寧提醒,聽力退化與認知功能密切相關。若聽力檢查結果正常,卻仍出現理解困難,可能與語句過長、語速過快、無法掌握重點等因素有關,這些也可能是認知功能退化的表現之一。
她指出,失智症並非突如其來,而是一段漸進的退化歷程。能否及早辨識、診斷,將病情控制在「輕度認知障礙」(MCI)階段,是目前治療藥物最有效的時機。
為及早診斷,她建議,若自覺認知功能退化超過6個月,應就醫檢查釐清原因;若有家族病史者,更應積極尋求評估。
她強調,輕度認知障礙(MCI)是介於正常老化與失智症之間的關鍵階段。儘管此時患者已有記憶或認知困難,但仍具備煮飯、理財、服藥等日常生活能力,其中每年約有10至15%會轉為失智症。若能在此階段及時診斷、找出病因並介入治療,有機會改善病況或延緩惡化。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監事胡朝榮表示,阿茲海默症的致病關鍵在於大腦內異常堆積的β-類澱粉蛋白(Aβ)與Tau蛋白,這些物質往往在症狀出現前數年、甚至數十年即開始累積,逐步傷害神經細胞,初期常見短期記憶障礙,後續則影響語言、方向感、判斷力與日常功能,最終導致大腦萎縮與全面衰退。
他表示,台灣今年首度施打阿茲海默症新型單株抗體藥物,象徵治療模式從過去僅能控制症狀的「症狀治療」,邁向可望延緩病程惡化的全新階段。阿茲海默症約占國內失智症患者六成,過去20年缺乏有效藥物,隨著新藥上市,為患者爭取時間、延緩退化帶來新的希望。
胡朝榮說,患者須符合三項條件才能接受新型單株抗體療程:首先,透過磁振造影排除其他失智症或明顯腦血管病變;其次,以神經心理測驗確認病程處於早期;最後,須透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或脊髓液檢驗,確認腦中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並進行ApoE4基因檢測,排除可能出現嚴重副作用的高風險族群。
輕度失智不等於症狀輕微,醫籲翻轉迷思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指出,目前全台推估失智人口逾37萬人,而輕度認知障礙(MCI)人數約為失智患者的兩倍。然而,不少人仍將失智症誤認為自然老化,錯失了早期診斷與治療的關鍵時機。
他提醒,大眾對失智症的認知亟須翻轉。「阿茲海默症進展到輕度失智,其實病程已相當嚴重。」輕度失智並不代表症狀輕微,許多患者此時已出現記憶衰退、迷路、語言錯亂與定向障礙等問題,若等到無法自理生活才警覺,恐怕為時已晚。
在治療方面,除了目前針對類澱粉蛋白的單株抗體注射藥物外,針對另一類病理蛋白——Tau蛋白的抗體療法也已進入研發階段。徐文俊表示,若未來研究證實Tau蛋白抗體可與現有療法合併使用,有望進一步延長患者的認知穩定期,協助維持更長時間的生活品質與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