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聯卡中心指出,台灣去年信用卡年度累計消費金額居前1%的持卡人,裡面竟也有Z世代30歲以下的「超級刷手」,這群人一年刷卡消費金額就超過200萬台幣!只能說在年輕一代,反而更能看出階級差距。這讓我也想起一對家庭背景一富一窮的情侶故事,常常為小事起衝突,卻不一定都跟錢有關。顯然窮的一方要靠愛情打破階級鴻溝不容易。平凡出身的我則認為,這是因為階級差距從小內建的關係,若你也是屬於新世代沒資源的年輕人,想擺脫最多中產小資命運該怎麼辦?我只想說光靠努力跟存錢是不夠的。
最近在Dcard上讀到一對貧富差距大情侶的故事,讓我想起德國社會學家馬爾汀的經典著作《慣習(Habitus)》,作者針對窮出身孩子翻身不易提出精闢見解。出身平凡的我,讀罷只能點頭稱是。其實要往上流動突破階級鴻溝,還是有辦法,但絕非只在於錢和努力。真相跟我從小認知到的大多不同。
這本德國社會學家經典中到底說了什麼真相?馬爾汀深入分析中上階層與中下階層的差異,揭示階級翻轉的關鍵。她指出:「孩子若要展現所屬階層的優勢,必須從小訓練責任感與合宜的應對方式。」這句話點出了階級差異的核心。但若是年輕時的我讀了這本書,肯定不懂這句話的深意,真是千金難買早知道。
劇中婚姻裡的階級衝擊
前陣子看了電視劇《忘了我記得》,其中一段情節也讓我直呼階級差異在婚姻裡的衝擊。女主角程樂樂(謝盈萱 飾)與丈夫張凱(霍建華 飾)因婚姻陷入危機,程樂樂一句吐槽「你就是比別人容易」真是一針見血。
也讓人深刻體會,有錢人與中產階級以下的人結婚,價值觀差異有多大。劇中程樂樂對張凱說「你就是比別人容易」,讓我印象深刻;但弔詭的是,張凱不願承認自己「靠爸」的優勢,反倒堅持「我靠努力」,這段對話揭露了富中之間對「努力 vs. 背景」的認知落差。
中下階級與上流的資源教育差異
說實話,這齣劇如實反映不同社會資本的家庭,會養出不同價值觀的孩子。我們不得不承認,中下階級小孩因資源匱乏,較容易感到自卑與壓抑,父母只會要求他們拚命讀書,希望他們找到一份好工作。
不過,中下階級孩子的價值觀,不是考上頂大或嫁給有錢人就能改變。為何我會這麼說?因為有錢人從小就教育孩子要發掘自己的天賦,不該被世俗眼光左右,敢走試錯路。有錢人小孩確實有更多創業、探索的空間;父母會告訴他們,失敗並不可怕,重點是過程中的學習;一般人如我們,創業失敗往往就一蹶不振,根本沒有失敗的緩衝空間。
此外,經濟不匱乏的孩子常主動做公益,因為他們懂得「服務人」就是「賺大錢」的能力;經濟匱乏的孩子則因視野較窄、顧眼前,只希望付出能趕快回收。以前的我,大概也說不出這些話,直到近 30 歲時,透過一位財富自由的大老闆啟發,才深刻明白:不論貧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資本,只是中下家庭往往缺乏「有人告訴你如何運用」的那一環。
人脈與實力
這也呼應了前述那一位 Dcard 男網友的故事:他自己家裡富養,女友卻來自清寒家庭,雙方在社交場域顯得格格不入。女友不喜歡參加研討會或聯誼活動,認為那都是「混圈子」、「靠關係」;網友問她:「那你以後怎麼進職場?」她回:「真正有實力的人,還需要靠關係嗎?」
說實話,如果沒人提醒她,出社會一定吃很多悶虧。我自己也曾被老師告知「你能力夠,憑自己絕對找得到好工作」,結果只找到一份差強人意、薪水雖不錯但發展有限的工作。其實,出社會後的一切,往往是人脈決定命運──「靠關係」本身,就是一種實力。
六大資本打造向上流動機會
坦白說,如果能重來,我一定告訴年輕人:務實看待這個功利世界,努力擴充以下六大資本,才能在金錢與能力之外,為自己創造攀越階級鴻溝的機會:
- 知識資本:學歷、證照、技能──與市場需求接軌的硬實力。
- 物質資本:投資與被動收入──打造不被環境左右的經濟力。
- 社會資本:人脈與社交──進入不同圈層的「通行證」。
- 文化資本:品味、興趣、生活方式──長期累積的軟實力。
- 身體資本:健康與外表──提升能見度與自信。
- 心理資本:希望、自信、樂觀、韌性──支撐逆境與長期抗壓。
上述6種資本對突破階級最為關鍵。提升外表、品味與內涵,不僅讓你「有能力」,還要「被看見」並能「接軌」──這才是真正讓人生向上流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