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市問題的本質是「供給短缺下的成本推動型通膨」,品嘉建設胡偉良主張的「擴大供給」路線是唯一解方。若未來3年能使「住宅使照量提升至每年15萬戶以上」+營建成本年增率壓至<3%」,預期房價漲幅可收斂至通膨+1~2%,實現軟著陸。反之若持續以政策壓抑價格,只會加劇供需失衡,醞釀更大漲勢。
打房政策無法解決供給短缺的結構性矛盾。以下我將整合供需邏輯、政策盲點及可行解方,進行系統性分析:
一、當前政策困境的本質
1. 打房手段的「治標不治本」
- 需求端打壓失效:信用管制、囤房稅、房地合一稅雖抑制短期投機,但無法消除「自住剛需」。當供給持續短缺,政策鬆綁時房價即反彈(如2023年Q4央行鬆綁選擇性信用管制後,六都房價單季立即增加2.1%)。
- 成本轉嫁效應:稅負成本被建商/賣方轉嫁至房價(例如:囤房稅2.0使建商加速清餘屋,新案開價反升3-5%)。
2. 供給端扭曲的關鍵因素
-土地成本飆漲:都會區地價占開發成本60%以上 , 2024年台北市地價指數年增8.3%,土地漲價自然會帶動房價上漲。
-營建成本僵化:缺工+原物料上漲,壓縮降價空間,像營造工程物價指數3年累計漲了25%。
- 行政效率低落:都更審議平均耗時3~5年,重建程序繁瑣。以 2023年為例,全年都更核定案僅68件。
- 利潤結構失衡:通常建商毛利率需維持25-30%才能覆蓋風險,目前上市建商平均毛利率28.4%(2023)尚稱允當,若建商毛利率過低,代表其抗風險能力降低,很多建商會選擇退出市場。
(延伸閱讀│高房價是建商賺走暴利?專家胡偉良分析背後4種「想不到的成本」)
二、根本解方:從「供給側改革」切入
1. 土地政策突破:釋放有效供給
- 公有地優先開發:閒置國有地(如台鐵舊宿舍、廢棄軍營)轉為社宅或招標開發,設定「地上權住宅」降低門檻。
- 容積獎勵精準化:針對「危老重建」提高容積獎勵至1.5倍基準容積(現行1.3倍)、都更中的耐震力不足獎勵(30%)放寬適用,並進一步簡化申請流程。
2. 營建成本結構優化
- 技術升級:推動「預鑄工法」降低30%人力需求(日本經驗),政府補助採購設備。
- 供應鏈整合:建立建材聯合採購平台(如鋼筋、混凝土),壓低中小建商成本。
3. 交易成本合理化
- 稅制改革:自住首購族契稅減免50% + 貸款利率補貼0.5%。
- 開發商:若承諾「平價宅占比>30%」則享營所稅減免。
- 資訊透明化:實價登錄2.0進階至「預售屋即時申報」,杜絕哄抬。
4. 建商利潤調控機制
- 利潤天花板條款:政府標售土地時,要求得標建商銷售毛利不得過高(參考新加坡組屋模式)。
- ESG評鑑綁獎勵:符合「低碳建築、耐震標章」者給予容積獎勵,引導良性競爭。
(延伸閱讀│再多限貸限購都是杯水車薪?胡偉良:房價愈打愈漲,背後「2大結構問題」)
三、國際實證:供給擴張的成功模式
案例1:新加坡組屋政策
- 核心策略:政府主導土地開發 + 壓縮建商利潤。
- 成果:供給占住宅存量80%,房價所得比僅4.8倍(台灣9.8倍)。
案例2:東京都市更新
- 核心策略:放寬容積率 + 簡化都更同意門檻(僅需2/3住戶同意)。
- 成果:近10年新增住宅供給年均12萬戶,房價漲幅控制在CPI+2%以內。
(延伸閱讀│胡偉良觀點:從新加坡居住正義,看台灣、韓國打房失敗的「3大共同原因」)
四、台灣可行的執行路徑
土地改革
-->(釋出公有地)
-->(容積獎勵精準化)
成本優化
-->預鑄工法補助
-->建材聯合採購
制度調整
-->利潤天花板條款
--> 稅制差別化
效率提升
--> 都更條例修法
--> 數位審查系統
以上措施
--> 新增供給年增30%
-->房價所得比降至6倍以下
(延伸閱讀│台灣房價快撐不住?2025房市大變盤,胡偉良分析3核心因素、5潛在劇本)
胡偉良觀點:擺脫「愈打愈漲」的惡性循環
台灣房市問題的本質是 「供給短缺下的成本推動型通膨」,品嘉建設胡偉良主張的「擴大供給」路線是唯一解方。而政府必須:
1. 放棄價格管制幻想:承認成本與供需的市場規律。
2. 啟動供給側改革:從土地、成本、制度三管齊下。
3. 建立利益平衡機制:在「建商合理利潤」與「民眾可負擔性」間取得平衡。
※ 關鍵指標檢驗:若未來3年能使「住宅使照量提升至每年15萬戶以上」+營建成本年增率壓至<3%」,預期房價漲幅可收斂至通膨+1~2%,實現軟著陸。反之若持續以政策壓抑價格,只會加劇供需失衡,醞釀更大漲勢。
(延伸閱讀│央行「無差別打房」引發「3大房市亂象」?胡偉良:政策應先考慮「這點」)
* 專欄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