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市近年在高房價、高利率與政策干預下呈現分化發展。尤其自2024年起,央行陸續實施限貸成數調降、選擇性信用管制、貸款集中度限縮等措施,初衷為壓抑炒作、穩定金融秩序,然而這些「一體適用」的政策,未考慮北中南房市條件落差甚大,反而導致不同地區產生截然不同的混亂與副作用。本文將從三區房市特性出發,深入剖析央行打房政策造成的實質影響。
一、北部地區:高價高壓、需求未減
以台北市與新北市為代表的北部地區,長期處於房價高檔地帶,供給受限、土地稀缺、都更困難,導致新案推動困難。在央行的限貸政策之下,即使是自用型購屋者也面臨貸款成數不足、利率偏高等問題,年輕人幾乎無力負擔首購壓力。
由於市場信心未潰散、剛需仍在,導致出現「交易量下滑、價格不跌」的局面。建商不敢降價推案,政府卻又未提供供給端改革(如放寬都更容積、加快審查速度),雙重壓力下讓北部市場陷入高價僵固、低成交量的停滯狀態。
(延伸閱讀│再多限貸限購都是杯水車薪?胡偉良:房價愈打愈漲,背後「2大結構問題」)
二、中部地區:投資熱區成受害前線
中部以台中為核心,原是房市最火熱的區域之一,七期、十四期等重劃區吸引大批預售與投資型買盤。然而央行政策針對法人購屋與高總價貸款強力限縮,使得許多非自住型產品直接遭遇斷炊,市場信心急遽轉向。
更嚴重的是,一些預售案開始出現解約潮,建商陷入銷售與交屋雙重壓力。加上中部並非每區都有高剛性需求,導致部分蛋白區推案庫存堆積,出現價格鬆動、建商讓利的現象。
(延伸閱讀│台灣房市罕見「爛尾樓」警訊!胡偉良分析5成因、5後果及3項解方)
三、南部地區:發展剛起步卻遭冷卻
南部地區如高雄、台南原本是價格基期最低的城市,隨著科技業投資、重大建設帶動,逐步出現剛性需求與外地移入人口,房價有所回升。然而央行卻未因地制宜,對這些地區祭出與雙北同樣強度的信用限縮政策,反而使當地年輕人與首購族首當其衝,貸款困難,買房門檻再升高。
地方中小建商對資金與融資的依賴度更高,打房政策壓縮了其推案與融資能力,不僅使房市萎縮,也拖累建設進度與整體經濟活力。政策本欲平抑房價,卻造成區域經濟發展失衡。
(延伸閱讀│台灣房價快撐不住?2025房市大變盤,胡偉良分析3核心因素、5潛在劇本)
四、胡偉良觀點:打房政策應考慮區域差異
品嘉建設胡偉良認為,央行作為金融穩定的重要單位,其對過度投資與過熱市場出手自有其正當性。然而,房市本質為區域性市場,需求結構與供給條件落差極大,單一政策若不因地制宜,最終將造成「該打的沒打到,不該打的全打倒」的錯配現象。
建議未來政策調整應朝以下幾點推進:
(延伸閱讀│胡偉良觀點:從新加坡居住正義,看台灣、韓國打房失敗的「3大共同原因」)
* 專欄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