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極端氣候、再生能源、電力需求、能源轉型、淨零碳排……等多重課題,全球電力發展正處於十字路口,在11月5日「2025第23屆遠見高峰會」專題論壇中,我國電力產官學界領袖齊聚,聚焦台灣電力韌性與可靠度,從供給端、輸送端、使用端尋求解方。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表示,強化電網韌性仰賴因地制宜的多元解方,他也提拋出「Power Couple」新概念,強調供給、需求端有效匹配的重要性,將是未來攸關電力穩定的重要課題。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出席「2025第23屆遠見高峰會」—「淨零轉型 能源 ‧ 電力未來藍圖」論壇,與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森耀能源董事長簡森垣以及星星電力董事長周仕昌共同探討「再生能源極大化與數位化」、「電網韌性」與「智慧配電」三大主題,從公營到民營、從技術到市場,勾勒出台灣能源轉型的整體藍圖。
提升電網韌性 須用「複方思維」規劃供電形式
台灣面臨極端氣候衝擊,今年丹娜絲颱風重創西部沿海地區,創下史上倒塌最多電桿紀錄,引發地下化議題討論。曾文生表示,台電於2022年推動電網強韌計畫,持續優化整體系統設計,台電的目標是要讓供電有效率更兼具安全,而非僅著眼於地下化的優勢。
曾文生特別以漢醫調理的角度比喻:「電力系統就像是人體,僅服用單方藥劑,無法解決問題,電力系統的問題絕對要用複方解決。」例如配電系統地下化,適用於易受風災影響造成電桿倒塌的地點,包括空曠的農田與離島地區,都有助於強化電網韌性。但若遇到所有問題時都採行地下化作法,在低窪、沿海或地層下陷區域,反而會因為淹水或設備腐蝕等因素,拉長維修或事故搶修時間。
因此曾文生強調:「地下化不是萬靈丹,必須用在真正有幫助的地方。」目前台灣的配電系統地下化比例已經高達48%;相比之下,韓國約20%,日本不到10%。曾文生建議在必要區域推行地下化,並配合變電站室內化、共同管溝等整合方案。 台電陸續推動各項措施,讓電網更健全更強韌。例如有鑑於變電站是一個重要的電力節點,影響範圍龐大,台電正在落實「變電站室內化」,保護變電站免於氣候等外力影響。

擴大儲能思維 重視電力供需匹配
針對會中討論「儲能」如何於電力系統中支持淨零轉型,曾文生舉例,就如同水塔是停水備援,當短暫停水時民眾不會立刻感受到無水可用,電力亦可建立「電力水塔」,若家戶設有儲能,即使短暫停電也不會受影響。」而隨著電芯成本下降,家庭儲能普及化具備可行性,電力調度將會更有韌性。

此外,「共同管溝」將會是未來公共建設的重要課題,透過水、電、天然氣、下水道等民生維生系統整合性規劃,可望全面提升民生管線韌性。例如臺北大巨蛋為臺北市近年來最大的新增用電,正是有賴於市民大道底下的共同管溝,讓台電無須開挖馬路,就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艱鉅挑戰,實現大巨蛋將近30 MW(megawatt,百萬瓦)的供電。
曾文生進一步提出電力新概念:「Power Couple」(電力匹配),也就是電力系統的供給、需求、儲存,如何進行更高效的匹配、提升電網效率。近期全球AI資料中心需求升溫,出現用電需求端向電廠靠近的趨勢,例如美國近期討論所有AI資料中心的設置,選址皆在電廠周邊,正是尋求高效電力匹配的實證。
他舉例,產業出口所需的離岸風電、太陽光電等再生能源,不會24小時都發電,若加裝天然氣機組在同樣線路上,效率就會提升,且減少輸送路徑,就能減少電力設備、輸電線路投資,「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將電力的供給端與需求端能夠match(配合)在一起」,提升電力效率,也增加電網韌性與穩定度。

有電斯有財 盼社會支持電力建設
因應大量機器人、電動車、數據中心的使用需求,未來用電量將會高速成長,電力產業結構勢必轉型。台電已在2021年啟動「電力交易平台」,開啟新型態電力交易商業模式,吸引民間分散式電力資源投入電網,提供輔助服務,提升全國電力系統穩定。曾文生表示,擔任經濟部次長時即主張電業法盡速修訂,期許台灣建立一個大眾共同投資、獨立於電力公司的電力交易市場,「就如同證交所,讓大家的能量都在上面發揮。」
曾文生於論壇尾聲指出,在全球AI蓬勃發展下,算力即國力,而算力的基礎其實是電力,但電力設備卻常被視為鄰避設施。他表示,過去強調「有土斯有財」,類比在未來將會是「有電斯有財」,期許社會大眾共同支持電力建設發展。
(台灣電力公司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