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罵!若每個月都普發一萬如何?

UBI Taiwan 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
user

UBI Taiwan 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

2025-11-21

瀏覽數 450+

「全民普發現金」成為台灣社會關注熱議的焦點。僅為情境配圖,shutterstock
「全民普發現金」成為台灣社會關注熱議的焦點。僅為情境配圖,shutterstock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編按:試著換個角度思考,面對人工智慧加速工作流失,若把「普發一萬」當成建立全民基本收入的重要起點呢?本文解析其如何補強社會安全網、減緩貧富差距,並提高經濟韌性,同時帶你理解政策永續的關鍵條件。

大家都領到一萬元了嗎?2025 年 11 月正式實施的全民普發現金再度成為台灣社會關注熱議的焦點。多項民調數據顯示,執政黨和總統施政滿意度都出現顯著的反彈躍升;大罷免期間,在野黨同樣因主張「還稅於民」成功吸引廣大選民的支持。在政治氛圍越趨極化發展的現今社會,普發現金已然成為少數跨越黨派的全民共識。

回顧2008年消費券、2020~2021年振興券等政策,皆是以刺激消費為目的;2023年的普發六千政策主軸,則是全民共享經濟成果。不同於以往,今年普發一萬的政策,目的在於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這表示「直接將現金放進人民的口袋」,已成為政府因應未來國際衝擊、產業變革等潛在威脅的解決方案。

從刺激消費、共享經濟成果,到增加韌性,不論是振興刺激或藏富於民,還是已成定制的重陽禮金、文化禮金、動滋券、客家幣,都顯示這類型的政策,對民眾而言,具有高度的接受度,我們想進一步大膽的假設,如果讓單次的普發現金,變成定期普發,會有什麼樣的政策想像?

政府曾發過「動滋券」。取自動滋券官網

政府曾發過「動滋券」。取自動滋券官網

定期普發,台灣是第一個白老鼠嗎?

簡言之,定期普發就是「全民以個人為單位,無條件定期領取現金」,即為所謂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又稱UBI。在不久的將來,AI自動化衝擊,將讓工作職缺驟降、青年不婚不生的人口結構問題將浮現,面對倒數中的社會危機,UBI有機會讓人們擁有最基礎的生存保障,提升社會韌性。

本次普發現金政策已具備幾項核心特徵:全民、無條件、以個人為單位、現金,在UBI的五大關鍵要素中,唯獨缺少了「定期性」。期待透過本文延伸思考普發現金對於社會的影響,台灣如何透過「一次性普發」累積社會共識,逐步邁向定期普發。

說到定期發放現金,台灣並非首例,廣泛的國際經驗,印證了基礎經濟支持的強大效果。

芬蘭在2017~2018為期兩年的基本收入實驗,提供2000名失業者每月無條件收入,發現其幸福感、心理健康皆有顯著提升。加拿大Mincome實驗、美國加州史塔克頓市SEED計畫、美國西雅圖金郡保障收入實驗,也發現UBI能減輕貧窮焦慮、提高就業率、改善工作福利條件等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愛爾蘭原訂於2025年結束的「藝術家基本收入計畫」,更從2026年起編入政府正式預算,確立為永久化執行方針。

大家對廣泛性發錢的其中一個質疑點,就是「為什麼不排富」?常見的說法,便是有錢人根本不差這些錢,相信排富才能更聰明地分配資源。

普發最公平,且能有效拉近貧富差距

對你來說,一萬元代表什麼?對低薪者而言,這不只是紅包,更是穩定生活的基本支持。在等額發放制度下,每人獲得相同金額,但對多數低薪者而言,這筆金額具有更高「生活感受度」。根據勞退基金統計數據,月提繳薪資級距低於28800元仍占相當比率,各年齡層皆超過兩成占比,當一萬元撥入手中,其效益體感,遠大於高收入者的微幅提升。

訂遠見兩年送雙行李箱!25吋+20吋一次到手,總價值16,760元限時29折>>

再從稅負分配面看,台灣富人負擔的稅額占比極高。根據信用卡繳稅資料,約15%的納稅人貢獻近九成稅收、最富有的1%則貢獻過半稅收。這意味著,透過直接普發現金,實質上,資源是從高所得群體流向低所得群體,在執行效率上,又能避免落入層層的官僚體系、低效的排富條件拉鋸。

再者,讓我們認真思考排富必然產生的灰色地帶。固然眾人都同意,《富比世》排行榜的富豪們不需要領取這筆錢,但當我們嘗試劃出排富的標準時,又該如何去認定?是用薪資所得、股利所得、淨資產,還是其他指標?我們有把握精準地排除富人,而不錯過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嗎?

事實是,在UBI Taiwan一年期普發現金實驗中的受試者,就是家庭生活急需幫助的對象,卻不符合政府救助的條件。(編按:詳情可參考《遠見》報導:每月發一萬,台灣首場「基本收入」實驗如何改變單親家庭生活?

因此,本質上,普發現金正是拉近貧富差距,且設計上更能兼顧行政效率,以及更全面的社會安全網,進而讓政府資源達到最有效的利用。

從一次普發走向定期普發,值得更多討論

當ETC取代國道收費員時,縱使收費員集體抗爭,也仍無法改變這個趨勢。隨著AI發展,愈來愈多工作可能消失,不分行業、不分藍白領的所有專業人士,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國道收費員」。

當AI浪潮加速來襲,勞動價值已受到嚴峻挑戰,如何面對窮人愈來愈多、窮人愈來愈窮的未來,台灣的政府和社會,都準備好了嗎?

UBI Taiwan期待,普發現金政策的討論,不應停在「該不該發」的層次,而是推進至怎麼發、怎麼持續發、怎麼持續發又維持財政穩定。當制度與財源都能自我支撐,普發現金就不再只是一次性的隨機恩澤,而是一種可以被長期信任的社會契約,來自政府對人民的長期承諾。

普發現金的起點,或許只是一次性政策,但以此為基礎,UBI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一個可以由你我共同參與、從點滴開始搭建的未來。相信有朝一日,台灣不只有護國神山群,也不只是亞洲的民主燈塔,更能向世界示範以人為本的未來永續社會制度。

(作者為UBI Taiwan 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常務理事李品逸)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