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全球就業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劇變,尤其衝擊剛踏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據摩根大通高級美國經濟學家穆拉特.塔斯奇研究指出,美國大學畢業生目前失業率已上升到四年多高點!同時這群畢業生失業率明顯增加的,除了近期矽谷裁員影響的電腦相關科系外,還有一些理組與文組科系,答案令人意外。到底大學該值得念嗎?哪些科系風險高?一文完整拆解。
AI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嚴峻衝擊
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正在面臨相似的問題,AI對畢業生就業的衝擊,首先體現在企業聘僱流程的自動化與競爭的白熱化上。倫敦金融城高階主管、前德意志銀行董事總經理昆汀.納森(Quentin Nason)警告,目前的畢業生聘僱系統對雙方來說都已經「崩壞」,他親眼目睹許多學生申請了超過150個職位,卻一無所獲。
納森指出,由於湧入數以萬計的申請,企業人資正倚賴AI工具來篩選應徵者,而應徵者也同樣使用AI,在幾秒內生成完美的求職信和履歷,結果導致職缺更加競爭,五個職位可能有五千人應徵。
更令人擔憂的是,AI正在加速淘汰基層白領職位。哈佛商學院管理實務教授約瑟夫.富勒(Joseph Fuller)表示,AI的整合已使勞動力市場上某些曾經被需要的技能,如今變得「沒有意義」。由於企業利用AI來簡化營運和削減成本,美國的基層白領職位自2023年1月以來已下降了35%。
AI對需要學士學位的高薪工作影響更大,普華永道英國(PwC UK)已宣布將畢業生招募人數從1500人削減至1300人,部分原因是AI衝擊。

哪些科系最不安全?答案令人驚訝
AI不僅影響了基層白領工作,對「知識工作者」也構成了威脅。摩根大通首席美國經濟學家麥可.費羅利(Michael Feroli)指出,有跡象顯示AI可能已在取代「知識工作者」的職位。摩根大通高級美國經濟學家穆拉特.塔斯奇(Murat Tasci)也提到,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已上升至5.8%(四年多來的最高點),且趨勢高於總體失業率,這在歷史上極不尋常,可能受到AI的影響。
特別是那些與AI本身高度相關的專業,如電腦工程、工業工程和建築等,畢業生失業率顯著增加;另外還有平面設計等文組科系。塔斯奇指出,對資深員工來說,累積的經驗可以抵銷部分AI取代技能的衝擊,社會新鮮人卻因此處於更大的劣勢。
對於年輕世代而言,壓力不斷增長。納森指出,許多年輕人「做了社會要求他們做的事,努力學習,上了大學,背負了債務(指學貸)」,結果卻發現自己被鎖在職場門外。
面對AI衝擊下緊縮的就業市場和不斷上漲的學費,學生和家長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報酬率(ROI)產生了嚴重質疑。一項研究顯示,77%背負學生貸款的人稱這是一種「巨大負擔」,63%的人認為他們所受的教育不值得學貸壓力對其整體生活品質造成的影響。
蓋茨堡學院(Gettysburg College)的助理副總裁詹姆斯.達菲(James Duffy)表示,現在家長們比以前更關心畢業後的就業前景,他們想知道「如果我要花這筆錢,四年後學生們會去哪裡?」
專家:AI五年內將消滅一半基層白領工作
AI新創公司Anthropic執行長達里奧.阿莫迪(Dario Amodei)警告,AI可能在五年內消滅多達一半的基層白領工作;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也承認,AI已在影響畢業生就業市場。
這些預測使得學生焦慮加劇。一些精英大學,如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甚至因為擔心AI會在十年內直接取代他們的職業,而選擇輟學。例如,一位哈佛畢業生尼古拉.尤爾科維奇(Nikola Jurković)認為,可以執行與人類相同任務的通用人工智慧AGI可能在四年內出現,可能在五到六年內將各個行業「自動化」。
哈佛教授富勒直言,高等教育在應對快速變化方面是「準備不足」的。
儘管面臨危機,但部分專家和科技領袖仍持樂觀態度。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等科技界領袖認為,Z世代對AI的熟悉程度將使他們成為下一個十年的最大贏家。

實務經驗與產學合作更重要
為了提高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高等教育機構正承受壓力,要求進行課程調整,例如蓋茨堡學院的達菲認為,大學必須整合實務經驗,向學生提供大量職業準備經驗(如實習、校外實習和實作工作)。富勒也建議,更多學校需要發展產學合作機會。
獵人頭公司Odgers的大衛.貝爾(David Bell)表示,律師事務所正在要求應屆畢業生具備AI能力,面試時會詢問應徵者對AI的理解和使用情況。「任何沒有使用過ChatGPT或類似工具的人都很難被錄取。」貝爾說。
人力資源公司Hays的高層主管詹姆.米利根(James Milligan)對此表示贊同,他表示,「如果畢業生不具備使用人工智慧的第二技能,那麼他們肯定會處於劣勢。工作不會消失,而是不斷發展變化。我認為我們目前正處於一個變革的過程中。」
紐約市立大學(CUNY)則已經啟動大規模改革,校長費利克斯.馬托斯.羅德里格斯(Félix Matos Rodríguez)表示,未來光有學位不夠,學生必須帶著方向、準備、經驗和人脈畢業,因此校方開始在每一個學術領域的授課中,整合職業諮詢、帶薪實習、學徒制以及與產業專家的合作。
台灣的高等教育和未來職場也面臨同樣的考驗,台灣科技新創圈的AI專家、iKala愛卡拉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在Facebook指出,自己在國內外演講都被問同一個問題:「AI已經發展成這樣了,我們到底要教小孩什麼?」他建議,不要去想像孩子未來會從事什麼職業,因為世界早已無法預測,家長只能幫下一代準備好「選擇的機會」。
程世嘉指出,該做的事情,是把孩子的基本功全部打好:語文、歷史、藝術、數學、科學、程式等等,先讓孩子廣泛接觸通識知識、後面再引導尋找自己的興趣,然後藉由嘗試和探索的過程,也會找到意義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