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首座核酸藥物GMP廠即將啟用,台灣核酸藥物複製半導體的成功關鍵:國際合作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5-11-20

瀏覽數 50+

DCB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與Cytiva台灣思拓凡攜手舉辦研討會,共探台灣核酸藥物發展新契機。出席嘉賓包括(依序由左至右)FUJIFILM Toyama Chemical總經理Shigetomo Tsujihata、Cytiva策略行銷經理Michael Jenkins、Cytiva資深法規遵循主管Wei-Xia Ang博士、DCB生技中心核酸藥物計劃研究員沈模沅博士、TBMC核酸製劑處處長林瓊博士。
DCB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與Cytiva台灣思拓凡攜手舉辦研討會,共探台灣核酸藥物發展新契機。出席嘉賓包括(依序由左至右)FUJIFILM Toyama Chemical總經理Shigetomo Tsujihata、Cytiva策略行銷經理Michael Jenkins、Cytiva資深法規遵循主管Wei-Xia Ang博士、DCB生技中心核酸藥物計劃研究員沈模沅博士、TBMC核酸製劑處處長林瓊博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隨著 mRNA疫苗技術在疫情期間突破性地問世,可作用在DNA或RNA上的核酸藥物(Nucleic Acid Therapeutics)發展潛力備受矚目。由DCB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生技中心)與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領導者Cytiva(思拓凡)合作舉辦的《解碼、遞送、開發:核酸治療的整合性解決方案》研討會邀集國內外產學專家,探討從開發到臨床應用的關鍵議題。這些重量級專家如何看待台灣在核酸藥物這條賽道上的優勢與劣勢?還需要做什麼才能夠在國際上彎道超車?

由TBMC打造的全台首座核酸藥物GMP廠在2026年啟用後,將可填補台灣在核酸藥物量產與 GMP 等級製造的缺口。未來如何縮短開發時程並提升台灣整體在臨床級、商業級核酸藥物的量產能力,專家們的答案指向同一條路徑:國際合作。

台灣的加速契機:國際合作

「台灣的核酸藥物研發正在起步,但多數仍處於臨床前階段,少數能進入臨床試驗階段。」DCB生技中心核酸藥物計劃研究員沈模沅博士指出,台灣目前已投入大量科研能量在核酸藥物領域,產業化和商業化基礎也正在建立中。他強調,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關鍵在於如何縮短開發時程並提升藥物的有效性,以加速成果轉化。

他進一步指出,台灣在推動核酸藥物發展的過程中,仍面臨若干挑戰與待突破方向,包括原料供應仍以進口為主、製程與技術發展起步較晚、跨領域人才持續培育中、民間資金投入尚待活化,以及法規正持續調整與完善,以更銜接國際發展方向。隨著台灣學研能量的深化與政府資源的支持,若能結合與Cytiva等國際領先企業的合作,將有助於加速核酸藥物的整體發展進程。

曾服務於半導體產業、專精於脂質納米粒子(LNP)的FUJIFILM Toyama Chemical總經理Shigetomo Tsujihata則認為,台灣有深厚的半導體製造實力,在核酸治療領域也能一步步、階段性地打造類似半導體產業的生態系。「一開始可以透過與鄰近國家的合作,例如台灣目前由於相關技術專利非常少,相對之下日韓的技術專利較多且成熟,台灣若有好的想法,可以先透過國際合作的方式,借用日韓技術來加快進程。」

數位與AI科技:創新突破的關鍵推手

近年快速迭代的數位與AI科技,在核酸藥物領域中不僅是效率提升的工具,更是創新突破的關鍵推手。FUJIFILM Toyama Chemical總經理Shigetomo Tsujihata指出,臨床進程加速不易,若要加速開發進程,最可行的是透過技術來加快進入臨床前的前置作業,例如運用AI模擬技術,在模擬階段就能檢測品質,從而節省大量時間。

DCB生技中心核酸藥物計畫研究員沈模沅博士進一步指出,人工智慧技術正逐漸成為核酸藥物研發的重要推力。透過高速運算與精準分析,AI能大幅提升藥物設計效率;同時,生成式AI也可用於特殊化學修飾設計,縮短從資料分析到候選分子生成的時間。AI不僅能預測藥物的藥性、毒性與穩定性,亦可評估免疫原性與脫靶效應,讓過去仰賴大量重複實驗的流程更為精簡。AI在臨床試驗設計上的應用,也能藉由精準的試驗規劃,提高整體研發成功率與生產效能。

在製程與產業鏈的發展中,數位化與AI科技的導入可同步提升效率與監控精度,實現「智慧製程」。目前業界亦積極發展結合AI預測與監控功能的系統,以Cytiva的創新系統為例,運用AI模型於早期階段預先分析純化方式與純度範圍,協助研發團隊更快速掌握製程關鍵參數與品質趨勢。沈模沅博士表示「若能在研發初期就掌握成功率與關鍵製程條件,便能有效減少試錯成本,並顯著縮短整體開發時程。」

Cytiva Taiwan 總經理王家麒表示,Cytiva將以設備、法規與技術整合方案協助台灣產業鏈升級,推動核酸治療的智慧量產與國際接軌。

Cytiva Taiwan 總經理王家麒表示,Cytiva將以設備、法規與技術整合方案協助台灣產業鏈升級,推動核酸治療的智慧量產與國際接軌。

TBMC攜手Cytiva,開創台灣核酸藥物「智慧量產」新紀元

由TBMC打造的全台首座核酸藥物GMP廠,正是在政府大力支持、結合國際量能下的成果。TBMC核酸製劑處處長林瓊博士說明,該廠的設計與建造在美國、德國指標大廠協助下完成,全面符合國際GMP標準;同時,該廠亦採用智能化生產流程來提升效率,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服務,例如使用AI監控製程、控管品質,所有生產數據也都數位化,並可透過AI進行分析判斷。

更具挑戰性的是,該廠在生產規劃上採取「彈性化」設計,面對小規模生產或國際商業化大規模訂單都能從容應對。「明年有6條產線可同時啟用,mRNA是其中一間,一年內可生產1,300萬劑疫苗,但在有需要時亦可調撥其他產線、擴充產能,若再有疫情來襲,三個月內就能生產超過一千萬劑。」

彈性化生產製造,也意味著更複雜的廠房設計,同時,如何減少交叉污染也是關鍵。林瓊博士表示,TBMC GMP建廠的重點之一就是確保製程能夠順利從實驗室規模放大至 GMP 商業化生產,同時維持產品的一致性與高品質標準。

Cytiva策略行銷經理Michael Jenkins表示,Cytiva擁有30年豐富經驗,可提供涵蓋設備、過程開發、技術轉移、人才培訓,以及法規諮詢的全面性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從研發到商業化無縫銜接,「尤其國際法遵是台灣的相對弱項,Cytiva能夠提供專業的幫助。」

Cytiva資深法規遵循主管Wei-Xia Ang博士也強調,目前核酸藥物的國際監管仍存在分歧,Cytiva的法遵服務提供的不只是資訊,而是法遵策略的規劃。「理想狀態是開發生產出的藥品可以在每個市場上市,然而每個國家有不同的臨床實驗要求,需要付出龐大資金人力才能完成,也突顯出法遵策略的重要性。」Cytiva的法遵服務透過深入了解客戶的產品及需求,可以在完整評估不同市場法規要求、賦稅優惠等條件後為客戶建議適合的市場,成為後續預算分配的基礎,幫助填補經驗缺口,加速台灣核酸藥物商業化。

你可能也喜歡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數位專題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人類的「生存戰」已打響!不是不想生,而是求子困難?! 一旦超過35歲,似乎已經拉起第一道生子警報,尤其是走入晚育時代的亞洲國家,生殖醫學近年一躍成為救國解方,朝向「個人化」治療以解決每對不孕夫妻的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