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華2026迎南加州新總部!瞄準邊緣AI靠這三策略

吳季柔
user

吳季柔

2025-11-19

瀏覽數 450+

研華嵌入式事業群總經理張家豪。蘇義傑攝
研華嵌入式事業群總經理張家豪。蘇義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工業電腦龍頭研華(2395)不僅早已切入20家人形機器人供應鏈,10月更宣布聯手晶片巨擘高通的子公司,可見擴大邊緣AI版圖的野心。《遠見》專訪研華嵌入式事業群總經理張家豪,解析研華布局邊緣AI的三大策略,包括其「自主系統與機器人」(AS&R)事業體的轉型,以及2026落成的南加州新總部,將如何卡位「美國製造」商機。

當AI的狂潮從雲端奔湧至物理世界,「實體AI」(physical AI)的產業革命已然開打。

從人形機器人、自主移動載具(AMR)到智慧工廠與醫療設備,AI不再僅存於數位空間,而是開始與現實世界即時互動,而這也更仰賴邊緣端的即時推理、運算,帶動邊緣AI生態系發展。在這場全新的競賽中,台灣工業電腦巨擘研華科技正經歷深刻的戰略轉型。

「研華的第一大策略,就是所有Edge Computing(邊緣運算)上都配有AI運算效能。」研華嵌入式事業群總經理張家豪接受《遠見》專訪時指出,隨著Intel、AMD等CPU大廠紛紛在晶片中內建可更高效執行AI運算的NPU(神經網路處理單元),AI運算已不再是加分的選項,而是「標準配備」。

邊緣裝置升級!三大策略搶實體AI商機

張家豪指出,研華身為全球工業電腦市占龍頭,憑藉數十年累積的產業經驗,擅長與全球最主流的CPU和AI晶片組廠商合作,包括Intel、AMD、輝達、高通、NXP等,能依據客戶從人形機器人到傳統AMR的不同需求,從算力、平台架構、電力與功耗等角度,提供最適切的邊緣AI平台。

第二大策略則是善用研華協助多元產業落地的豐富經驗,從醫療、自動化等既有產業,以及機器人、無人機等新產業雙管齊下,開發多個平台,協助合作伙伴落地。第三策略則是整合生態系的眾多伙伴。「我們內部叫做co-created(協同),」張家豪補充,這在橫跨多產業的實體AI商機中尤其重要,「透過合作,打包成一個個的development kit(開發套件)、ready to use package(即用套件)。」

這些策略源自於產業與客戶的需求正在轉變。國際上開始有「純軟體」AI新創,尋求研華在硬體整合上積累數十年的經驗。張家豪指出,五年前幾乎沒有這種新創客戶,近來大幅增加,韓國便是其中一例,「他們跟我們談的都是演算法,怎麼讓AI更智能、怎麼訓練模型。他們需要的就是我們把硬體平台準備好,讓他們專心做訓練。」

不僅如此,研華也與高通子公司、來自矽谷的邊緣AI新創Edge Impulse深化合作。Edge Impulse擅長打造供物聯網工程師使用的開發平台,而身為其最早投資人之一的研華,合作關係早在五、六年前便已展開。隨著高通有意擴大邊緣AI生態圈版圖,研華也在10月宣布,將Edge Impulse的軟體獨家整併進研華硬體,提供全球客戶更完整的解決方案。

研華也與高通子公司、來自矽谷的邊緣AI新創Edge Impulse深化合作。蘇義傑攝

研華也與高通子公司、來自矽谷的邊緣AI新創Edge Impulse深化合作。蘇義傑攝

實體AI加速轉型,從賣零組件到「解決方案」

除了在邊緣生態系擴大投入,張家豪坦言,實體AI落地的極度複雜性,例如機器人技術發展,迫使研華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知識與健康一次帶走|訂遠見一年,加贈《碳水循環》,只要$2,080>>

研華的目標不是製造出一台完整的機器人,而是提供開發機器人所需的所有關鍵零組件,包括運動控制、2D/3D視覺攝影機、5G、Wi-Fi 7通訊模組、光學雷達、路徑規劃等,「一台機器人所有看得到的硬體、模組部分、(驅動)軟體都準備好,讓客戶去開發。」

不僅需高度整合,隨著不同產業、架構、載體的產品需求差異擴大,從「產業需求回看產品」的重要性也提高。例如,光是電腦運算就有諸多不同,「你把做好整合的機器人,賣到AMR,跟賣到人形機器人,(需求)根本完全不一樣。」

為此,研華的組織架構也進行了相應調整,2024年整合團隊能量,成立「自主系統與機器人」(AS&R)事業體,瞄準泛機器人產業,為客戶提供更高度的客製化服務,「從以前純硬體的部門,轉型為Solution(解決方案)部門。」張家豪強調,這正是機器人產業帶動研華事業群最大的一個轉向。

目前,研華已經成功切入20多家人形機器人供應鏈,不過,相較當前人形機器人狂熱,研華採取穩扎穩打策略,從農業、工業、醫療等多元場域切入,讓邊緣AI扎實地在各行各業中落地。

張家豪認為,目前實體AI最實際的應用,會優先出現在特定領域。例如,具備自主移動能力的機器人非常適合執行「巡檢」任務,無論在白天黑夜,或面對危險的廠區環境,都能取代人力。此外,在救護、消防、軍事等高風險特殊用途上,更是潛力無窮。

「所謂的『人形』機器人,應該是指模仿人類『行為』(behavior)的機器人,而不是真的長得像人的形狀的機器人。」他直言,以當前技術成熟度,讓機器人長出兩隻腳走來走去,除了吸睛外,在許多場景下的實用性仍有待商榷。

研華早在疫情前就切入美國,加快「在地設計導入」

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與「美國製造」浪潮,研華不僅沒有缺席,更以前瞻性的布局搶先機。其位於美國南加州的全新營運中心即將於2026年完工,但其戰略意義遠不止於擴大產能。

張家豪笑說,研華在美國擴大布局的腳步始於疫情,早在美國總統川普掀起的關稅壁壘之前,可說是極具先見之明。他補充,美國製造的商機預計帶動製造業成長,而這些醫療、自動化設備正是研華擅場;同時,公司也正擴大在美國的R&D團隊。

張家豪解釋,過去,美國業務團隊接到生意後,需拉回台灣進行設計開發,存在時差與溝通成本。未來,部分專案將直接由美國的R&D與PM團隊面對客戶,在當地進行修改與驗證,「大幅提升我們在美國design in(設計導入)的速度。」

除了提升服務客戶的效率,特別是在國防、軍事、醫療、航太等產業,出於安全與機密考量,通常不希望產品設計來自海外,甚至要求直接在美國在地設計,而研華的在地化策略正好能滿足此需求。

從提供標準化硬體,到打造客製化的解決方案套件;從單純的硬體製造,到整合軟體、生態系伙伴的平台服務,更搶入美國市場進行在地研發,研華正以一場全面的組織與思維革命,回應實體AI時代。這家工業電腦的傳統巨擘,已準備在這波AI落地的浪潮中,扮演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

你可能也喜歡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