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成功的人,在各自的領域被許多人稱為「天才」、技藝大師,除了天賦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依循固定(和特定)的日常習慣。你的習慣會創造你的情緒,而情緒就是你看待生活的濾鏡。學習制定日常習慣,等同於學習引導自己理智地生活,並將所有只能帶來短暫滿足的「垃圾」都拋諸腦後。(本文節錄自《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一書,作者:布莉安娜.魏斯特,大田出版,以下為摘文。)
你會覺得例行事務枯燥乏味,與你心目中的「美好生活」背道而馳。我們以為幸福來自於尋求「更多」──無論這個「更多」是什麼。
但其實,日常習慣,指的並不是你日復一日在同樣的辦公室裡待上同樣的時間。你的日常習慣,可能是每個月去不同的國家旅行,也可以是例行性地打破常規。
重點不在於日常習慣的內容是什麼,而是透過重複的動作和可預期的結果,讓你的潛意識變得穩定而安然。
無論你希望自己的日常生活裡包含了什麼,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出了決定,然後堅持下去。簡而言之,習慣很重要,因為固定的習慣會產生情緒,而情緒又會塑造你「後天」的個性。
能真正給我們帶來幸福的事物,都不會只是短暫而即時的滿足,而是引發我們的抗拒、需要我們的犧牲。然而,有一種方法可以消除這種「犧牲感」,那就是把一項苦差事「常態化」,或者用常規來克服自我的抗拒。以上的論述──加上所有其他的理由──說明了日常習慣為什麼這麼重要(而幸福的人往往都更願意依循日常習慣)。
你的習慣會創造你的情緒,而情緒就是你看待生活的濾鏡
一般人認為情緒是由想法或是壓力─也就是那些突發性的、讓我們方寸大亂的日常事件─造成的。事實並非如此。因研究人類情緒而享譽國際的心理學家羅伯特‧塞耶(Robert Thayer)認為,情緒是由我們的習慣產生的:我們睡眠時間的多寡、我們的移動頻率、我們在想什麼、我們多常去想某件事情等等。
重點是,讓我們感到煩躁不安的,是不斷地去經歷某些想法的思維模式,這麼做會強化該想法,讓它看起來更合情合理。
(延伸閱讀│成年人都輸給「棉花糖實驗」?管理「這能力」才是生涯關鍵力)
要學會讓理智來主導你,而不是恐懼或衝動
未被馴服的心靈,猶如布滿地雷。如果缺乏規範、重心、根基、自制的話,任何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讓你誤以為自己想得到那些其實根本就不想要的東西。
「今晚我不想要為明天的簡報做準備,我想要出去喝一杯。」這樣的想法,從短期來看似乎沒什麼問題,但從長期來看,卻是糟糕透頂。就為了晚上出去喝杯酒,而搞砸一場超級重要的會議,感覺實在不怎麼值得。
學習制定日常習慣,等同於學習引導自己理智地生活,並將所有只能帶來短暫滿足的「垃圾」都拋諸腦後。
孩童時期,日常習慣提供我們安全感;成人以後,日常習慣賦予我們目標感
有趣的是,這兩種感覺比你想像的更相似(至少,它們的源頭是相同的)。
這與對未知的恐懼是一樣的:小時候,我們認不得路,更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我們未做過的事情會不會很可怕?會不會害我們受傷?長大成人之後,如果能過著規律的生活,我們就能用一個簡單的想法來安慰自己:「我知道該怎麼做,我以前就做過。」
在你自我規範後,日常習慣將成為你進入「心流」的途徑
所謂的「心流」基本上是指,當我們全心投入手邊的事務時,所有的想法或煩惱都會消失,我們徹底活在當下,一心只剩下眼前的事情。
你愈常訓練身體在不同的時間做出不同的反應──例如早上7點起床,下午2點開始寫作等等──你就愈能因出於習慣而輕鬆且自然地進入心流狀態。
沒有養成規律習慣時,我們就會告訴自己,「恐懼」說明我們正在做錯誤的事情,但其實只意味著我們過度關注結果。
生活缺乏規律,是慣性拖延的溫床。
這種行為給了我們縫隙和空間,讓我們的潛意識可以說:「好了,你現在可以休息一下了。」而實際上,你要做的事情是有死線的。如果你習慣在那個時候休息一下,就會放縱自己,因為「你已經習慣了」。
(延伸閱讀│成為自律者的5個要點:好習慣養成好人格,好人格塑造好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