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少子化持續加劇,學校因生源不足而關停的消息已不新鮮。然而在「招生寒冬」中,一種被稱為「吃苦幼稚園」的辦學模式卻逆勢走紅——不僅招生無虞,入學名額甚至排到了兩年後。另類教學方式,把小朋友的課堂大量搬進廚房與田園,讓認知啟蒙發生在動手中,而非只在平板電腦裡。
「這樣的幼兒園什麼時候開到北京啊?」一位大陸媽媽看完社交平台上「吃苦幼兒園」的日常片段影片,不禁在評論區直呼:「太羨慕了!」到底什麼是「吃苦幼兒園」?為什麼在抖音、微信、小紅書上意外走紅、頻頻登上熱榜?
最先收穫大陸官媒《人民日報》社論點讚的,無疑是河南漯河的一家幼兒園(又稱幼稚園),主打餐飲教育和體能教育,大班生手持鍋鏟,在老師指導下翻炒高麗菜,灶火映照笑臉。學費其實是市場行情價,但相傳入學名額已經排到了兩年後。
位於山東諸城市的青藍大風車幼兒園,這裡的孩子不僅是親自播種的「自耕農」,還是家務高手,煎炒烹炸、縫紉刺繡,還會編草蓆 ,諸多「武藝」樣樣精通,吸引不少幼教業者特地前來取經。
而在江蘇徐州市的徐海路幼稚園,孩子們也是自己煮飯自己吃,並且親自養雞、刮魚鱗、採摘食材、徒手磨豆、烙餅等,在勞動中盡情「放電」,「寶寶大廚」還因此登上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
湖北武漢稚美幼兒園則舉辦了「勞動成果義賣」活動。現場,3~5歲的幼兒童化身小攤主,熱情介紹自己親手製作的手工扇子、薄荷膏、花露水和自己種植的蔬菜,認真模樣讓人忍俊不禁,絕非擺拍——難怪網友笑稱:「現在上幼兒園,不是開學,是開工。」

吃苦熱潮,從珍惜糧食到培養情商
在內地風起雲湧的「吃苦幼稚園」,一幕幕場景與大多數幼兒園「排排坐,吃果果」的風格大相逕庭,孩子不再是溫室裡被精心呵護的花朵,而是在泥土中播種、灶台前忙碌的小小實踐者。大人或許覺得他們「辛苦」,但鏡頭裡那一張張專注的小臉,卻寫滿了投入與喜悅。
為何「吃苦教育」突然在大陸受到青睞?《山東宣傳》公眾號指出,這其實很呼應兒童發展的自然節奏:學齡前的孩子本就熱愛模仿與動手操作,勞動恰恰提供了最真實的探索場域。在揉麵團、撿雞蛋、合力完成一道菜的過程中,他們鍛鍊了手眼協調,強身健體,又學會熱愛生活,塑造出堅韌品格。
廣州官媒《南方都市報》則評論,從播種、種菜到炒菜、吃進嘴裡的過程中,孩子們親身體驗到糧食的來之不易,「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則令他們學會珍惜。而在協作完成燒雞料理時,孩子們學習了人生第一次的溝通、分工與責任,自然而然提高了語言能力和社交技巧,培育出良好情商。
更值得注意的是,風潮的背後隱藏著深層的時代困境:在3C產品螢幕主導、虛擬互動日漸取代實體經驗的今天,許多都市孩子從未觸摸過泥土的濕潤、感受過爐子的溫度,甚至分不清韭菜與蔥,沒剝過雞蛋。
心理學研究指出,兒童的認知發展高度倚賴多感官參與——採收時的成就感、揉麵時的觸覺、炒菜時的嗅覺,都是平板電腦無法模擬的真實學習。
孩子先學會生活,再談超越
吃苦幼稚園之所以打動家長,不只是因為它教了很多生活技能,更是因為它把孩子從數位泡泡中拉回現實世界,讓他們用雙手去感知四季、食物來源與小伙伴們互相協作的溫度。
這種對「真實性體驗」的渴求,其實是對現代童年過度虛擬化的一種本能反彈。當孩子在吃苦幼兒園裡說出「這是我種的菜」時,他們不僅在陳述事實,更是在確認自己與世界的連結。這份存在感,或許遠比一張英語檢定證書來得深刻。
「吃苦幼稚園讓孩子先學會生活,再談超越,切中了當下的教育痛點。」大陸《新民周刊》從另一個角度分析,華人父母總把幼兒園當成人生起跑線,超前灌輸各類知識和才藝,背英文單字、學鋼琴、寫程式等,折射出一種集體的精英焦慮。在功利化教育的浪潮下,課後班早填滿了童年,孩子們尚未學會走路,就被推上起跑線狂奔。

警惕:別讓勞動變「表演」
而吃苦幼稚園如一記警鐘,劈開大人的焦慮迷霧:吃苦教育是把生活搬進課堂,讓孩子們學會在生活裡發現問題,以及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操中完成認知啟蒙。它也提醒公眾,童年不能只是被困在課本與螢幕之間,還應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學會獨立、探索世界。
「從學會做題目,轉換到學會生活,切中了培養完整人格的教育初心。」《新民周刊》指出。
不過,倒也無需就此神化「吃苦」這件事,或特別設計要讓孩子體驗貧窮,只是需要重新重視勞動的教育價值。
另有部分網友擔憂可能不夠安全,或是苦過頭:「今天曬孩子做燒雞,明天會不會內捲到砌牆蓋房?」並呼籲建立適合低年齡學童的勞動清單,守護童年應有的鬆弛感。
當然也有聲音提醒,必須清晰劃分「體驗式勞動」與「超負荷任務」的界線,防止淪為一場「苦難表演」。真正的勞動教育,不是刻意讓孩子吃苦,而是讓他們看見生活的重量與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