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佛.L.塔茲博士是擁有15年諮商經歷、獲得美國專業心理學委員會認證的臨床心理師。他用親身經歷、個案故事與最新研究告訴我們,多數人在壓力來襲時,經常會陷入過度反應,讓情況與感受變得更糟糕,然後產生更大的壓力。其實,關鍵不在壓力本身,而是我們選擇怎麼面對。當你學會如何調節情緒,也就掌握了應對壓力的能力。(本文節錄自《重啟你的情緒開關》一書,作者:珍妮佛.L.塔茲,高寶出版,以下為摘文。)
如果可以隨心所欲地在幾分鐘內,關閉你壓力反應中不太有幫助的層面──而且不需要透過沉重的冥想、藥物或馬丁尼調酒,那會是什麼樣子?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一次又一次看見這樣的情況發生在個案們身上。我專門教人們用經過證實的方式,調節情緒和應對困難的情境。
我在紐約和洛杉磯擔任執業治療師的14年裡,已經協助了成千上萬的人如何有意識地阻止自己過於執著、反覆糾結,以及被動地受困在遇到的挑戰裡,好讓他們學會轉向、接受自己的情緒,並向前邁進。
我稱這些策略為「壓力重置」(stress resets),而且都設計得十分簡短:你可以在短短5分鐘內完成許多種策略。
更重要的是,每個策略都是有研究基礎、並證實能帶來緩解(即使只是暫時的),讓人得以按下暫停鍵,進行心理上的重置,而不是一口氣墜落谷底。
許多人都需要這些簡單可行的策略。當生活感覺難以承受時,人類多半會直覺地做出一些讓我們──或讓情況──感覺更糟的事情。
當我們開始焦慮時,我們很難理性思考,多半只會做出讓自己深陷困境的反應。不管是痛苦地執著某些事、不斷發送充滿攻擊性的訊息、拖延時間,或是錯誤地使用致癮物質,我們的直覺反應都有可能會與我們為敵,並讓我們的痛苦加劇。
不妨這樣想:
但是事情不需要變成這樣的。
壓力研究先驅、加拿大內分泌學家漢斯.賽利(Hans Selye)博士在一百年前就開始研究這個主題了,他認為壓力是一種適應性的身體反應,促使我們在難以承受的時候做出反應。賽利博士發表超過1,700篇與壓力有關的文章,並認為壓力的機制可簡化為:外部事件→壓力反應。
1980年代,專注於適應機制與問題解決的臨床心理學家理查.拉薩魯斯(Richard Lazarus)博士擴大了壓力的定義,他將壓力描述成一種經驗,不論是挑戰、理解或反應,都會共同塑造我們的壓力感受:壓力事件→壓力←回應。
但是無論等式怎麼畫,結論都是:
你選擇如何面對眼前的困境,會影響你最終感受到的壓力程度。
讓我舉一個發生在家裡的例子。一天早上,我的丈夫亞當(Adam)疲憊不已,又在趕時間(不是很好的組合),便把一整罐牛奶打翻在地板上。他氣沖沖地清理,清理的動作有些粗魯,就被冰箱下方的踢腳板割傷了手。
不幸的是,我們家沒有繃帶,所以他滿肚子悶氣地開車去藥局。他煩躁不已,在腦中不斷重播他「糟糕」的早晨,準備從藥房開車回家時,途中便發生了小型車禍。這可不是捏造的!
面對壓力時,我們常常用各種方式,無形中摧毀我們過得更好的能力:
.手頭很緊→過度開銷
.迫在眉睫的死線→在完美主義與拖延之間掙扎
.感到焦慮→過度查找資料或是過度專注在問題上,直到產生恐慌
.悲傷→依賴酒精、藥物等成癮物質,試著麻痺痛苦
.感到疲憊→熬夜到很晚、拚命滑手機
這些「逃避」的方式都會傷害我們的「自我效能」,或者說是我們適應壓力的感知能力。用譬喻來說,我通常會把它想成是一塊試著擦去的汙漬,卻反而愈擦愈髒。
(延伸閱讀│生活的10%由你發生的事組成,90%則由你對事情的反應決定 )
要改變我們慣有的毀滅性行為,需要往內在尋找解方,而不是外在。我們需要專注在自己生命的目標上,把真正能提升生命品質的事情排在優先順位,而不是舒適與分心。我們需要更聰明的方式來面對壓力,讓我們在艱困時刻有更好的應對。
當我們一步步改善自己與壓力的關係,養成提升心理韌性的習慣,便能重新找回內在平靜,有動力創造快樂且充滿可能性的人生,活出最好的自己。
(延伸閱讀│無常是唯一的常:在多變世界中應付自如,你需要這4種「心適力」)
8個提醒告訴你:壓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忘了自己擁有改變的力量
●你選擇如何面對眼前的困境,會影響你最終感受到的壓力程度。
●壓力本身並不是負面的存在,只要調整面對壓力的方法,你就可以把它變成成長的動力。
●我們只要做出能力所及的改變,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能影響自己心理健康的力量。
●儘管壓力惡名昭彰,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利用它來進化與成長。
●像沉重行李箱上的小輪子可以減輕負擔,只需要短暫一刻的覺察和可以執行的策略,再搭配上接納的心態,就能為你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
●要改善你與壓力的關係,就是不要批判你的體驗。
●花一點時間思考反應中的不同部分,你就可以在這個循環中的不同階段為自己創造出口,稀釋情緒的強度。
●要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是分析思考或去制定並完成某種大型計畫,而是養成不斷與自己對話的習慣,思考自己的行為夠不夠聰明,並對人生路上發生的一切事物保持開放的心態。
●善待自己,讓自己面對困難的情緒,就能幫助你釐清什麼才是對你而言真正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史丹佛大學最重要的快樂心理課:6大關鍵說明因為你快樂,所以你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