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療癒」不只是放鬆風潮,更像一場讓身心「吃法餐」的體驗。愈來愈多45歲以上中年人,從體驗者轉為療癒他人,許多人「一試成主顧」後,乾脆報考當森林療癒師。因不限學經歷,橫跨百工百業,他們多以兼職或斜槓投入;政府認證時薪達2000元,不僅肯定專業,也讓森林成為開啟第二人生的「綠色實驗室」。
近年,森林療癒成為健康促進的新興趨勢。它並非登山或郊遊,而是透過五感體驗,讓身心重新達到平衡的自然實踐。
所謂「五感體驗」,是指運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在森林中與自然連結、恢復感知。例如欣賞林木的綠意、聆聽鳥鳴與風聲、聞著泥土與樹木香氣、品嚐在地茶點,或輕觸樹皮與苔蘚,透過這些細微的感官互動,讓人逐步放鬆,回到最自然的節奏。
森林療癒如「法式饗宴」,結合感官體驗與科學實證
27歲的太平洋旅行社日本部主任曹辰,是台灣首位擁有台、日雙認證的森林療癒師。她形容,森林療癒就像一場「法式饗宴」,從啟程舒緩(湯品與前菜)、五感沉浸(主餐),到最後的獨處時光(甜點),節奏溫潤、層層遞進。
過程中,學員觸摸樹皮、聆聽風聲、赤腳踩地,學習「慢」的節奏。其中,備受歡迎的「森林調色盤」活動,讓學員拿著夾子與色卡,在林間尋找不同色彩,將注意力從煩惱轉向自然。

曹辰說,「前菜」象徵啟程與舒緩,從伸展與場域介紹開始,讓身體逐漸打開感官;「主餐」則是五感沉浸與覺察,如透過「森林調色盤」讓人重新與自然連結,在專注與放鬆之間找到平衡。
森林療癒並非浪漫想像,而是建基於科學的健康促進。推動這場「綠色革命」的核心人物之一,是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余家斌,他也是台灣森林保健學會理事長。
余家斌不僅投入研究,也親身成為森林療癒師。台灣森林保健學會的專家學者群參考各國培訓架構,協助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建立並推動台灣「森林療癒師」認證制度。
余家斌指出,根據「注意力恢復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自然環境能有效降低壓力、提升專注力並增強免疫功能。他強調,森林療癒的本質,是防患未然的健康促進。
他與台大醫學院合作進行為期12週的實驗,透過腦波與生理指標追蹤高齡者的變化。結果顯示,森林活動能活化大腦、促進身心健康,甚至延緩失能。換言之,森林療癒不僅能放鬆身心,更是一種以自然為媒介的健康介入方式,有助提升晚年生活品質並預防疾病。
余家斌指出,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若能善用近便的森林資源,推動森林療癒將成延緩老化與維持健康的關鍵助力。

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精神科主治醫師陳俊霖表示,森林療癒與一般郊遊或放鬆活動最大的不同,在於結合「結構設計」與「療癒意識」兩大層面。
他說,首先是活動型態改變。森林療癒多由受過專業訓練的療癒師帶領,不同於以生態知識解說為主的傳統自然旅遊,而是強調「放鬆、緩慢」的節奏。課程中常安排靜坐、品茶、創作等活動,讓參與者在運動與感官體驗之間學會慢下來,進一步探索對副交感神經的正向影響。
其次是療癒意識導入。陳俊霖指出,參與者往往帶著「我來這裡是為了被療癒」的明確目的走進森林,這種自覺狀態在心理學上稱為「療癒意識」(healing awareness)。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正在照顧自己,注意力與覺察力就會改變,」他解釋,這就像學語言,有明確目標的人,學得更好。同樣,森林療癒中的主動覺察,能加深放鬆與專注的效果,也讓它成為一般郊遊無法取代的體驗。
陳俊霖認為,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森林療癒的興起可視為「療癒經濟」的一部分,反映出當代社會中「療癒意識」的普遍上升。他認為,這股潮流代表人們開始更主動關注身心健康,試圖在高壓與過勞的生活節奏中找到平衡,對整體社會心理發展而言,是一種正向的轉變。
森林療癒遍地開花,全台八大基地成形
曹辰表示,森林療癒的形式多樣,從半天的輕體驗到5、6天的深度旅程皆有。多數活動以2至3小時為主,小團進行、約10人左右,以確保引導品質與安全。
曹辰推薦的森林療癒地點,包括台灣的惠蓀林場,以及日本群馬縣的赤城自然園、長野縣信濃町的御鹿池步道等,皆兼具自然美景與可及性。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國家森林遊樂區為基礎,規劃出全台八處森林療癒基地,分別為宜蘭太平山、桃園東眼山、南投奧萬大、台中八仙山、嘉義阿里山、屏東雙流、台東知本與花蓮富源。
這些基地須同時具備能激發五感的自然環境,遠離噪音與污染,並確保步道與設施安全、交通便利、住宿完善,同時展現地方文化魅力,讓民眾能在安全且深度的環境中,獲得身心放鬆與修復。

從被療癒到療癒他人,中年人尋找森林的擁抱
有趣的是,近年投入森林療癒活動的多是 45 歲以上、社會歷練豐富的中熟齡族群。
余家斌觀察,無論是參與者或成為森林療癒師的人,多屬4、50歲以上的熟齡族,尤其以退休人士為主。參與者中有心理師、職能治療師、林務局志工,也有太極拳老師與劇團工作者;他們背景多元,卻都有一個共通點:都曾被森林深深感動。
余家斌說,目前台灣已有89位認證森林療癒師,另有超過8000人報名線上課程,顯示這股「綠色風潮」正持續升溫。
曹辰也有相同觀察。她指出,參與者多半是40多歲以上族群,特別是長年照顧家庭的母親。「她們常說,自己一輩子都在付出,終於有時間為自己而走。」
她回憶,有學員在活動結束後,紅著眼眶對她說:「我好久沒有這樣靜下來,聽到自己心裡的聲音。」
曹辰認為,長期承擔家庭與工作的責任,使許多中年以上族群累積深層的心理壓力。當他們走進森林、卸下角色、敞開心房時,那份被自然擁抱的感動,往往比年輕人更為強烈。

森林療癒師三階段養成,時薪2000元的綠色新職業
森林療癒師又有「森林裡的健身教練」之稱,不僅負責引導學員體驗自然,更肩負維護安全與促進健康的任務。
余家斌指出,成為一名合格的森林療癒師,雖無學經歷與年齡門檻,但須完成三階段訓練,包括線上與實體課程、活動實作、隨隊與帶隊實習,並通過考試與督導評核,才能正式取得認證。
課程內容涵蓋森林生態、林業文化與歷史、心理健康、預防醫學、安全救護及療癒活動設計等專業領域。完成基礎訓練後,學員可依個人興趣進修瑜伽、冥想、賞鳥等主題,逐步發展出各自的引導風格,成為能獨立帶領團體的專業療癒師。
目前,全台已有逾8000千人修過相關課程,但真正取得認證者僅約8、90十人,多為中高齡族群。有人原是心理師、職能治療師,也有退休教師、太極拳老師與劇團工作者,背景多元。根據台灣森林保健學會標準,森林療癒師帶隊時薪約新台幣2000元,顯示這份新興專業的社會價值,逐漸被看見。
森林療癒師的任務不只是「帶團」,而是引導人們在森林中「慢下來」。曹辰說,她會教學員練習腹式呼吸、北歐式健走,幫助他們放鬆並正確使用肌群,減少日常筋骨負擔。此外,希望讓人不只在森林中被療癒,而是把這份放鬆的感覺帶回都市生活。
讓森林成為全民的「綠色健身房」,健身也健心
展望未來,余家斌描繪出「綠色健身房」(Green Gym)的願景。這個概念源自歐洲,核心精神是「讓自然成為全民的健康場域」。
他期盼,未來全台各地都能設立綠色健身房,開設結合「健心」與「健身」的課程,讓人們在森林裡運動、放鬆,同時吸收衛教知識。當人們在林間為了健康而活動時,那些學到的腹式呼吸、運動方式,會更自然融入生活。
陳俊霖也認為,森林療癒與醫療體系應互為支援。他長期在臨床中推動「綠色處方箋」概念,鼓勵病患在藥物治療之外,以園藝、散步或森林體驗等方式紓壓放鬆。他表示,對焦慮患者來說,最難的是學會放鬆,而這些活動能讓人第一次真正感受到。
他指出,英國自2019年推行「社會處方箋」,由醫師依病情開立自然、藝術或運動等非藥物處方,並納入正式制度,這是台灣未來可以借鏡的方向。「我們最期待的,是森林療癒能與醫療體系並行,成為社會處方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