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的爺爺奶奶可以自行外出散步、購物、休閒和娛樂,過著如常的生活,荷蘭的霍格威村(Hogeweyk)是全世界第一個「失智村」,在這個設有門控管制的封閉型社區中,失智者可以不必離群、安心自由的生活。預估失智人口高達5萬8千人的新北市,參考國際經驗,積極導入像這樣「生活即照護、照護即生活」的模式,更從社區擴及整個城市,打造出全臺首座「區區失智友善」城市。
受到高齡化社會的影響,長照和失智人口快速增長,擁有29個行政區的新北市,不只全臺人口最多,65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79萬人,失智者推估達5萬8千位,如何建立起一個隨手可觸的照護支持網,成為市府的一大挑戰。與新北市長侯友宜一同前往世界各地取經的衛生局長陳潤秋,在分享參訪心得時說到:「荷蘭失智村讓失智者可以過著『像家一樣的生活』,使他們維持日常與社交,而不是把人集中管理,不僅讓患者保有自主與尊嚴,對於延緩失智症也很有幫助;日本的長照則是善用智慧照護工具,可大幅減輕人力短缺與照護負擔。」

醫療不是只有藥,社區就是療癒的力量
從零開始建置一個設施完善的失智村,所耗費的成本不斐,且照護人數有限,新北市選擇以「在地安老」的模式出發,率全國之先,在平溪佈建不老長智村。陳潤秋局長解釋,平溪是全臺最高齡化的社區,每3人中就有1位是年長者,通常居民之間也相互熟識,因此非常適合作為失智友善示範區,再將此模式延伸到都會區。透過對於失智症的正確認識及教育,幫助失智者獲得診斷與服務,家庭照顧者也能夠獲得支持與訓練,結合在地居民的守望相助力量,一同給予失智者更佳的照顧。

陳潤秋局長強調,不離群獨居是延緩失智症極為重要的照護方針,因此除了藥物與安置服務,社區本身就是一帖強而有力的良方。結合社區活動與生活支持,讓失智者在安全、熟悉且能夠與人互動交流的環境中,特別是擴大他的興趣和社交生活,對於病情的改善和延緩,都有著非常正面的幫助。
失智宣導教育及早偵測,社會處方延緩病情
為達成「全市29區皆為失智友善區」這個目標,新北市府除了跨局處的動員,也聯合公私部門、民間單位、企業、商家與民眾一起攜手合作,從點、線、面逐步推廣擴散。在提升市民對失智症的認識及減少歧視部分,新北市政府藉由教育宣導活動,共培養了34萬名「失智友善天使」,遍布各村、鄰、里和社區,協助加強早期偵測、早期診斷與共同照護等服務。陳潤秋局長提醒,失智症初期有時只會出現一些細微的行為差異,只有每天一同生活相處的親密家人才會注意到,因此如果對失智症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當家人罹患失智症時,就有機會更早發現與預防,而這或許也是給予每個人學習相互關心的課題。
對於失智症者的治療與照顧方面,新北市特別重視加強「社會處方」,就是透過醫師、個管師或照護專員的評估,把失智症者和家屬,引導到最適合他們的社區資源。舉例來說,有些早期失智的長輩,其實真正缺乏的是陪伴與互動而非藥物,因此醫護人員可以開出一張「社會處方」,將個案轉介至相關的咖啡館、運動中心、博物館及觀光工廠等合作單位。透過參與活動和興趣培養,能延緩認知退化,為失智者重新建立社交網絡,並找回被需要的感覺。
新北市更建置「失智症共照」網站,讓個案與家屬可以即時找到附近醫院進行診斷及據點參與活動。陳潤秋局長開心分享:「我們觀察到當失智長輩願意走出家門,從事感興趣的活動和與鄰里互動時,不論是情緒狀態、身心健康和生活積極度都有明顯的改善,和家人的關係也變得更良好,這就是社會處方的療效。」
目前新北市29個地區共成立了66處失智據點、14家共照中心,以及約5,500個失智友善守護站,預計明年還會成立「高齡長期照顧處」,整合衛生與社會資源;中期目標是擴大失智友善商圈、交通與公共建設,讓城市中的每一角落都安全溫暖;長期目標是讓失智照護走向「預防—診斷—共融」三軸:透過健康促進加以預防,利用基層醫療合作進行早期診斷,仰賴社區文化改變促進共融,希望藉由這樣短、中、長期的規劃,為新北市建構起一張綿密的照護網,讓失智者不只是被照顧,更進一步被社區理解與接納,將新北市打造成為一座「愛不迷航」的幸福安居城。
(新北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