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女孩》由舒淇編劇,執導,這是她首次擔任導演的作品。主演包含邱澤、9m88(湯毓綺)、白小櫻、林品彤,描述大時代的壓抑下,女性角色的掙扎與獨立。邱澤在電影中飾演經常家暴的丈夫,令人心生畏懼。
由影后舒淇首部自編自導的電影《女孩》,是她歷經多年、嘔心瀝血的半自傳作品,電影由舒淇與監製葉如芬共同攜手打造,幕後集結夢幻金獎團隊,並由邱澤、9m88(湯毓綺)、白小櫻、林品彤等實力派演員同台飆戲。
《女孩》的故事背景,設定於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末,描繪台灣社會在工業化與現代化進程中,家庭與個人面對的矛盾與掙扎,舒淇表示,創作初衷是想刻畫大環境變遷下的親情、女性的掙扎與獨立。
「那是一個灰濛濛的時代,父母為了生活奔波,男性常忽略家庭。但隨著社會氛圍轉變,女性有了更多教育機會,也更自由奔放,不需要依附在父權或家庭底下,這是我最主要的創作初衷。」她希望透過角色刻畫,呈現女性在世代更迭下的奮鬥與覺醒。
《女孩》描述,1988年,基隆港煙塵蔽日,林小麗(白小櫻飾)在迷茫中長大,渴望逃離黑暗。直到遇見無懼眼光、自在生活的李莉莉(林品彤飾),她才第一次看見世界的色彩。
然而,這份嚮往卻觸動了母親阿娟(9m88飾)的過往創傷,當年,她也曾憧憬未來,卻被現實與男人(邱澤飾)困住。女孩與女人,在交錯的命運中互相映照,像一面鏡子照出彼此的傷痕,卻無能為力。
邱澤飾演「男人」,精湛詮釋不得志的家暴父親
邱澤在《女孩》中,飾演一位經常酗酒、家暴的父親,他工作不得志、和家庭關係也極度破碎,因此他以酒精麻痺自己,習慣將任何的不滿情緒,發洩在妻子和女兒身上,邱澤在戲中幾乎完全沒有「清醒」的時刻,可謂演藝事業的一大突破。
邱澤談起《女孩》中的男人角色,語氣裡帶著一種冷靜卻深刻的體悟。他說,當初第一次讀到劇本時,便感受到這個角色的壓抑與扭曲,「他是一個家中的不定時炸彈」,那份隨時可能引爆的情緒,正是這個家庭恐懼的根源。
他是一個被現實擊潰的男人,曾對人生懷抱過熱烈的憧憬與理想,但在與命運拉扯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沒辦法成為心目中想像的樣子。
邱澤說,這名男子的痛苦在於不得志,當他無法達到理想中的自己時,便將那份失落轉化成怒氣與攻擊,把對自己的不滿投射到妻子與孩子身上。「對他而言,家人成了他人生失敗的罪魁禍首,他認為是她們阻礙了他的夢想與理想,於是將情緒傾瀉在最親近的人身上。」
他成天酗酒,以酒精麻痺自我,讓意識沉入迷霧,也讓暴力逐漸成為日常。
邱澤坦言,詮釋這樣的角色極具挑戰,最困難的是,他必須在表演中營造出一種「即使人不在場,恐懼依然存在」的氛圍,他也是一個只要走進家門、空氣就會瞬間凝結、讓人畏懼的男人。
於是,那種壓迫感,在電影中就算不需要大聲咆哮,也能讓觀眾感受到不安與窒息。他形容,這角色的氣場就像是潛伏的炸彈,永遠不知道何時會爆炸,而這份壓抑的恐懼,正是《女孩》家庭關係中最令人心痛、也最真實的陰影。
邱澤突破自我,真實呈現酗酒男人的醜陋和暴戾
2003年,才22歲的邱澤就憑藉著電視劇《原味的夏天》迅速打開知名度,帥氣的外型和充滿自信的眼神,舉手投足皆令人驚豔。甫出道即憑著電視劇的亮眼收視,登上人氣巔峰,然而卻在退伍後演藝事業陷入谷底,短暫退出螢光幕。
不過,他化挫折為動力,拜師郎祖筠精進表演,終於在2016年以電視劇《必娶女人》、《滾石愛情故事-最後一次溫柔》兩戲,雙雙入圍第51屆金鐘獎戲劇類最佳男主角,及單元劇最佳男主角的獎項。
2018年和2021年邱澤兩度以《誰先愛上他的》、《當男人戀愛時》奪下台北電影節影帝,並皆入圍當年度的金馬獎,對角色完美的詮釋和收放自如的演技,讓邱澤爐火純青的魅力徹底展現。
而這回在《女孩》中,邱澤一改過往的帥氣形象,以一種最令人生厭、害怕的模樣,忠實呈現酗酒男人的醜陋和暴戾。
邱澤說,「這次我飾演的父親角色,內心世界與背景都是我過去從未挑戰過的演出。」
他特別提到,能與舒淇導演合作十分難得,「她是很好的演員,也是很用心的導演,彼此激盪之下,這個角色碰撞出很多火花,我很期待觀眾看到不一樣的演技。」
要一個壞角色,最大挑戰是放下演員的道德框架
邱澤坦言,這次飾演的男人,幾乎整部戲都處於酒醉狀態,詮釋起來相當不容易。為了揣摩那種長期醉意的身體語言,他特別調整了行進時的重心與步伐節奏,「不能讓身體太穩、太有支撐力,必須讓觀眾從姿態上就能感受到那份搖晃與迷茫。」
他笑說,「雖然角色一直是醉的,但我在演的時候是非常清醒的,完全沒喝酒。」
他印象最深的一場戲,是全家人清晨起床的片段,那個看似日常的場景,卻暗藏極大壓迫感,光是他在家人之間的移動,就讓氣氛緊繃到像是窒息。
他說,自己特別喜歡片場客廳裡的那張躺椅,「那個空間是這個男人最能掌控的地方,也是他跟整個環境融合的時刻。」在那個小小的角落裡,角色的傲慢與控制慾並存,既深刻又真實。
而要演一位如此又壞又惡劣的角色,邱澤分享,最大的挑戰在於要先放下演員的道德框架。「在詮釋這樣的人時,角色動機比演員動機更重要。不是去想自己怎麼看他,而是要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
他強調,不能被自己的邏輯或價值觀綁架,如果一味糾結「他為什麼要這麼壞」,反而會演不出那份真實。
因此,在拍攝時,他選擇完全沉入角色,只專注於行為與情緒的連動。「每一句台詞、每一個動作,情緒都要是連貫的,那些看似自然的反應,其實都是在多次排練與走位中精準調整的成果。」
從酒醉的步伐,到一句話的停頓,他都以近乎冷靜的理性打造出那個充滿壓迫的男人,也讓觀眾看見邱澤在表演層次上的極致控制力。
邱澤表示,片中飾演的父親角色讓他重新思考與已逝父親的關係,「扮演的過程中,其實心裡一直想著自己的父親,他也是生活在那個年代,小時候對他有很多不了解,我也透過這個角色,來揣摩他當時是怎麼想的?他為什麼這麼做?經過這部電影跟他有很多的對話。雖然他已經在天堂了,心裡面也同時有很多的釋懷,希望大家看電影時也能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