懈怠與放鬆,在程度上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兩件事。有懈怠恐懼症的人經常忽略了一件事:你只是在忙碌的生活中暫時放鬆一下,而這種放鬆對任何人都是維持健康、紓解壓力不可或缺的元素。(本文節錄自《刻意放鬆》一書,作者:胡展誥,以下為摘文。)
為何我們會把放鬆當成懈怠呢?這種現象通常與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遭受嚴厲地要求、被比較有關。好比說:
● 你排行老大,務必做好的榜樣給弟妹看,也要幫忙分攤父母的辛勞。
● 你花了家裡不少學費,希望你能比別人更努力,不要輕易喊累。
● 比你成績好/能力好的人都還在堅持,你有什麼理由說要休息。
● 別人不想做的你千萬不要嫌棄,多做一點才有機會被老闆看見。
● 人家好不容易才給你機會,要是沒能好好把握住會被人看笑話。
你知道為什麼這幾句話聽在耳裡讓人覺得難受嗎?因為這些語言都有一個共同點:忽略你的特質與需求。
你是誰、你需要什麼、累不累、辛不辛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只要一旦放鬆了,就會遠遠落後於別人、會拖累別人、會讓別人失望。
倘若說這些話的人是你的重要他人,你就更可能對這些語言深信不疑,把它們當成苦口的良藥,用力吞下肚。聽久了、習慣了,你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把他人的語言撿起來要求自己,甚至執行得更嚴苛、更不留情面。
殊不知,當你內化了這些猶如利刃的語言之後,也同時劃傷了自己的價值,否定了放鬆的需求。
我與這類型的朋友談話時,經常從他們的言語和行為中感受到對自己的嚴厲要求:「比起別人,我這種程度根本不算什麼,也不需要休息吧?」「我其實好想休息,這樣的我是不是很沒用呢?」
每次聽到這些回應,我都覺得對方好像不認為自己是一個需要被好好善待的人,也因此覺得很心疼。
說真的,你累或不累、該不該放鬆,為什麼需要與別人做比較、需要取得他人的允許呢?
就算是手機用到快沒電,我們也會適時幫它充電,或者調整為省電模式,關閉不必要的APP減緩耗電量。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避免因為電力耗盡造成電池損壞,並且讓它重新擁有正常運作的充足電量嗎?
假如面對一支用了幾年就可以換新的手機都如此用心,為什麼對於無法重來的生命,我們不能用同樣的態度來呵護、善待自己呢?難道我們的健康比不上一支手機的價值嗎?
適度的放鬆不是罪,不允許自己放鬆才是造成身心失衡的最大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