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實驗室到田間能救土壤的「光合菌」,如何吸引年輕世代投身永續實踐?

新世代青年驅動永續的關鍵力量

游姿穎
user

游姿穎

2025-07-15

瀏覽數 50+

永續不只是口號,從小地方做起就是回應永續時代的解方
永續不只是口號,從小地方做起就是回應永續時代的解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與環境挑戰,永續發展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台灣,一場從實驗室出發、深入田間的「光合菌」推廣行動,不僅為土壤帶來了生機,更成功吸引了年輕新世代投入永續創新。 

6月初,在台南會展中心裡,一場別開生面的光合菌推廣課程,台下有許多第一線的年長農友正專注地寫筆記聆聽,台上除了有食品研究所的講師正在講解何謂光合菌,還有一位高中生Alyssa Katsuyama Wang,也在一旁向農友親自示範,如何利用資材包,進行光合菌的擴培。

「將菌母和培養基等各項材料依序加入水桶,然後充分搖晃溶解,最後將配置完成的光合菌放置於陽光充足處靜置10到14天就可以使用。」Alyssa 落落大方地解說自己參與開發的光合菌菌種,也不免令人好奇農民用來改良土壤的光合菌,為何會吸引高中生自主參與,甚至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行動者?

讓光合菌走出實驗室,在農田落地實踐友善土地 

主辦這場推廣研習班的大武山文教基金會,七、八年間走過台灣不同的縣市持續推廣使用光合菌,希望逐步改變慣行農法,至今已經有超過6千名農友學習技術。大武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曹啟鴻表示,最初是自己參與食品研究所內部的收費課程,後來認為光合菌具有更大的永續價值,於是便透過政府計畫的資助,與食品研究所聯手,向農民提供免費培訓課程和資材包,希望降低養菌成本讓技術普及化。

對於永續議題相當關切的曹啟鴻接著說道:「2015年巴黎氣候變遷會議上,法國農業部長提出土壤增碳倡議,強調若每年能增加土壤中千分之四的碳含量,便能將空氣中大量的碳固定於土壤中,減少碳排與全球暖化。」而這也是他努力推廣至今的起心動念。

那麼,什麼是光合菌?為何能固碳?食品工業研究所博士郭楊正解釋,光合菌是一種能夠利用光能進行生長的微生物,廣泛存在於自然環境中。然而,由於人類過度的農藥化肥,導致土壤中有機質流失,微生物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光合菌的應用,正是透過人為補充這些有益微生物到土壤中,讓它們恢復原有的功能,進而幫助植物更好地吸收養分,促進作物生長,同時將空氣中的大量碳固定在土裡。

「但光合菌不是要完全取代肥料,而是要打破農民『施用越多肥料作物長得越好』的迷思。」郭楊正表示,有越來越多農民回饋使用光合菌後土壤狀況變得更好,減少了對化學肥料的依賴,也學到如何正確用藥、友善耕作等知識,甚至組成社群交流分享經驗,逐漸擴大影響力。

(左起)大武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曹啟鴻、食品工業研究所博士郭楊正、台北美國學校高中生Alyssa Katsuyama Wang。

(左起)大武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曹啟鴻、食品工業研究所博士郭楊正、台北美國學校高中生Alyssa Katsuyama Wang。

永續不只是大人的事,踏出第一步就能改變世界 

對環境議題同樣有深刻體會的Alyssa,談及參與光合菌計畫的契機,是始於一次搭乘高鐵的日常觀察。她從窗外看見農田與工廠比鄰而立,心中不禁產生疑問:「這樣不會污染?農民怎麼在這樣的環境中耕作?」這個問題引發她持續探索友善農業,也成為她參加國際經濟學奧林匹克的研究主題。

在機緣巧合中,她有幸加入食品工業研究所郭博士團隊,參與光合菌的開發及田間試驗,包括到台南官田田間與農民互動、測量溫室氣體排放、協助將參與研究開發的光合菌導入水稻田,驗證降低甲烷排放之功效,也將研究成果進行發表與參加競賽,更獲得「綠點子國際發明暨設計競賽金牌」與「IPOE ESG金牌」等肯定。

不過她坦言,參與計畫初期面臨不少挑戰。「作為一名高中生,進入都是大學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專業團隊,壓力很大,也擔心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協助研究。」然而,她很幸運遇到願意分享的老師和學長姐們,鼓勵她多發問、不怕犯錯,讓她逐步建立信心,也學會實驗技巧,更親眼用試驗見證自己分離培養的AKW光合菌能有效改善土壤環境並促進玉米生長,「能夠將永續理念轉化能為更具體的實踐,對我來說別具意義。」

郭楊正也對新世代青年Alyssa的投入表現給予高度評價,不畏田間的泥濘和烈日,也願意嘗試新事物,並在實驗中表現出高度的專注。「從參與實驗,更在團隊指導下,獨立設計了AKW光合菌的小型包裝,這項設計不僅方便攜帶,對於不少退休人士與城市農夫來說,更能降低使用門檻。」

青年價值轉向更願意投入永續、環境、公平議題,從追求個人成就到實踐社會影響力。

青年價值轉向更願意投入永續、環境、公平議題,從追求個人成就到實踐社會影響力。

年輕世代透過創新與行動實現永續,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親身體驗「知識落地」的過程,也更能培育解決問題的能力。曹啟鴻有感地說,當前社會常以GDP成長來衡量一切,但年輕人不應僅追求GDP成長,而應當追求「綠色GDP」,做更多對人類社會有益的事。

最後,Alyssa也鼓勵其他有興趣參與永續行動的青少年,多參與科展、研究營,或主動接觸老師與資源,因為只要願意投入,就有人願意幫助。她強調:「永續這件事不一定需要非常宏大,從願意觀察和嘗試開始,就是一種力量。」

你可能也喜歡

永續新主張 綠色公民大調查
數位專題

永續新主張 綠色公民大調查

全球極端氣候加劇,無人能置身事外!《遠見》發起「綠色公民大調查」,探究日常生活減塑、減碳行為,反思如何為環境永續共盡心力,展現台灣邁向淨零的決心!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