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一波關稅政策衝擊全球供應鏈,促使經濟發展加速在地化,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也連帶改變地方治理的方向。臺東縣政府以「慢經濟」為核心,展現出城市獨特的創新韌性。早在 2018 年,縣長饒慶鈴就提出「慢經濟」政策,強調自然、真實、永續的生活態度,並透過六大面向—自然經濟、優美城鄉、多元智慧、藝術文化、社福系統與南島文化,全方位建築臺東未來。當全球市場風險升高、出口導向模式動搖,臺東選擇從在地出發,以自主節奏建立產業與城市的長期穩定性。慢經濟不僅是生活方式的選擇,更是面對後全球化挑戰的具體對策。舊站特區即是這套策略的最佳展示場。
交通轉運的華麗轉身舊站特區躍升慢經濟新樞紐
後疫情時代,消費者對旅遊與生活的期待產生巨大轉變。人們不再追求走馬看花的快閃行程,而是偏好深度體驗、在地連結的生活方式。臺東的慢經濟正好呼應這股新潮流,「舊站特區計畫」正是臺東慢經濟實踐的代表作,以舊站本體出發規劃多元建設,例如鐵道市集、新生廣場、旅遊服務中心等藝文休閒空間;臺東縣全民運動館及青少年福利服務中心、臺東公園暨極限運動場、臺東縣政府樂齡社福大樓等公共場館。透過系統性設施的整合,滿足不同年齡層與族群的需求,打造出兼具歷史記憶與現代生活機能的多元場域。完工後的舊站特區將具備交通轉運、文化展演、綠地休憩、市集消費等功能,成為居民、旅人與創業者共用的新城市核心。這不僅是空間的轉型,更是經濟模式的轉換。透過日常可及、可停留的生活場域,臺東正打造一座能讓「一萬人來一百次」的城市,與其追求一次性大量觀光,更著眼於深度體驗、持續回訪與情感連結。臺東舊站特區不只是居民、旅人與創業者的理想之地,更是臺東城市轉型的縮影。
舊站特區的空間規劃,以「慢經濟」與「徒步街」為主軸,將城市間再造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讓居民與旅人都能在此體驗結合歷史、文化與綠意的散步路徑。未來,縣府將同步優化人行步道與街廓動線,讓民眾無論從哪個入口進入舊站特區,都能順暢步行前往鐵馬道、鐵花村等重要節點,開啟一段深度連結在地生活的城市漫步。
而即將於 2026 年完工的停五停車場,也是舊站特區整體規劃的重要設施之一。它位於南京路新生路路口,不僅改善了生活圈的交通動線與停車需求,其地下層更規劃為多功能社會福利空間,地上一層設有商場,與周邊商圈、圖書館串聯,強化了新生路及舊站特區的經濟發展與服務機能。停五停車場的整建,讓居民及遊客順著新的路徑,自在穿梭於綠廊與店家,體驗臺東「放慢腳步、看見生活」的精神。在臺東,「停車」也不再是旅程的終點,而是探索的起點。
綠色低碳、韌性建設慢經濟成為永續實的的典範
在全球聚焦永續 SDGs 與淨零減碳的浪潮下,臺東的慢經濟也在城市建設中實踐綠色永續。「舊站特區櫥窗計畫」以「編織」為設計概念,從原住民族織布圖紋出發,呼應臺東的多元融合,將不同族群的生活經驗一針一線編在一起,體現SDGs17 多元夥伴的精神。除了戶外空間延續綠帶與老樹,規劃環繞步道和觀景平台,提供多元用途的彈性空間之外,更強化綠色減碳,建築外觀採用「GLT膠合層積木材」,是一種用多層木板膠合的環保建材,不僅比鋼筋混凝土輕盈、堅固,也大幅降低碳排放。同時,此次工程將以場外預製、現場吊裝的方式施工,既能提高效率,也減少對周邊環境和居民的影響,對社區更友善,實踐 SDGs9 韌性建設、SDGs11 永續城鄉及SDGs 12 綠色經濟之理念。
在此工程基礎上,中型、模組化工程取代了大規模開發,更能適應地方財政與社區環境,展現「小規模、分散式、低風險」的建設韌性。這也回應了貿易戰下「不押單一風險」的策略邏輯,讓建設回歸地方治理能力之內,走出更穩健的地方步伐。
從「舊站特區整體規劃」、「櫥窗計畫」到「新生路停五立體停車場」,每一項工程緊扣「慢經濟」的價值核心,並體現臺東縣政府與居民共同追求的理想生活圖像。相較快速擴張與過度開發的城市建設,臺東以「分散布局、小規模更新」方式提升生活品質,讓公共空間服務居民也服務旅人,形成一種日常可及的經濟循環。臺東保留市區核心綠地,連結文化、休閒與鄰里聚落,並攜手在地團隊共創生活空間,讓城市建設回歸人本,讓美感與人文底蘊滲入日常。
在經濟全球化高風險化的今日,臺東選擇不走削價競爭、不依賴大量出口,而是讓土地說話、讓文化成長、讓生活自己生出價值。這樣的城市,或許沒有喧囂擴張,卻能穩穩扎根、走得更遠。
(臺東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