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在加班地獄和反覆出包之間徘徊,無法改善窮忙嗎?不要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真正必須投入心力的,是如何讓自己毫不費力。我們需要的,並非更多時間來做更多事,而是學會如何規律地在上班時間內完成工作進度,繳出符合品質的工作成果,重新找回生活的步調與節奏。(本文節錄自《再忙也不會出錯的精準執行力》一書,作者:鳥原隆志,樂金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工作擺脫惡性循環的最佳手段
一次的疏失,會帶來下一次的疏失。壞事通常不會單獨發生,所以才會有「禍不單行」這種諺語。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單純只是運氣太差,但其實在運氣的背後,存在著能夠說明一切的原理。
藉由兩套循環機制,就可以證明這個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好的工作模式會帶來好的工作模式,壞的工作模式會帶來壞的工作模式。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有效率的工作循環機制
工作有效率的人,以座標圖來看,必定是將心力投注在B象限。如此一來,A象限的工作愈來愈少,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投入於B象限,形成良性循環。隨著問題與疏失的減少,工作的成效也會愈來愈高。
相反的,手忙腳亂的工作循環模式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當問題與疏失愈來愈多,不僅時間與精力會被A象限的工作所占據,而且一些原本不必做的C象限雜務工作也會增加。如此一來,就沒有多餘的時間與精力投入於B象限。一旦對B象限的工作置之不理,A象限的麻煩事又會變得更多,陷入惡性循環。
這就是「疏失會帶來疏失」的原理。
良性循環的工作模式是從B象限回到B象限,所以可以稱之為BB模式。而惡性循環的工作模式則是在A象限和C象限之間來回遊走,所以可以稱之為AC模式。
(延伸閱讀│成為自律者的5個要點:好習慣養成好人格,好人格塑造好命運)
我在任職於前一份工作時,也曾經陷入AC模式的窘境
有一次,一名部下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訂單疏失,導致公司倉庫囤積了一千箱根本賣不出去的罐裝飲料。
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降低這些飲料的售價,一方面想辦法將一部分轉手讓給其它店家,可說是費盡了苦心。
但是在這段期間裡,我忙得沒有時間訂定原本應該訂定的銷售計畫,導致下錯訂單的狀況頻繁發生。
轉眼之間,公司的倉庫和配送中心堆滿了不良庫存,我必須花更多時間進行庫存管理,連帶對全店的物流狀況也造成影響,引來其它部門的抱怨。店長要求我提出庫存處分計畫書,讓我一時之間完全不知該如何是好。
為什麼會陷入這樣的局面?
當我開始把重點放在B象限的工作,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首先,我對於教導部下「如何下訂單」這件事不夠用心,而且也沒有建立一套能夠及早發現訂單錯誤的機制。再者,我沒有為這些不良庫存調整倉庫內的擺放位置,只是隨便放在可以放得下的地方,而且沒有提早訂定處分計畫……
換句話說,那些問題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它們遲早會發生。
如果我當初能夠確實訂定計畫,並且建立下訂單的良好機制,根本不會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
我能夠成功擺脫這個惡性循環,也是因為我開始積極進行B象限的工作。
我開始整理當前問題,與同事們開會討論,訂定處分計畫,並且加強訂單工作的教育訓練。
當然這並沒有讓我立即跳出AC狀態。但是過了大約半年之後,訂單疏失開始減少,囤積庫存的情況也跟著得到緩解。
如此一來,不僅工作效率提升了,員工們的士氣也獲得提振。
簡單來說,我是藉由穩健而踏實的施行B象限的工作,加上提高B象限的工作比例,才得以跳出惡性循環。
(延伸閱讀│成功人士都這樣安排飲食與工作:讓大腦有「儀式感」更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