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成功人士都這樣安排飲食與工作:讓大腦有「儀式感」更專注

把最好的精力投資在最有價值的地方。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03-03

瀏覽數 18,550+

《你不是沒時間,而是沒精力!》/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你不是沒時間,而是沒精力!》/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當時我以為他只是堅持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後來我在精力管理領域積累多年才意識到,他其實是保持了非常好的內在規律,讓大腦有了「儀式感」,做什麼事情都很容易進入專注狀態。因為內在規律非常穩定,外在的事情,比如專案時辰、環境壓力等,幾乎很難影響到他。(本文節錄自《你不是沒時間,而是沒精力!》一書,作者:唐希媛(Luna),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那是我畢業後第一年上班,當時還是一個小助理。因為暴雨,老闆當天的飛機誤點了18個小時,淩晨5點才降落機場。我以為他會讓我幫他推遲一些工作安排,結果早上8點,他神采飛揚、清爽得體地出現在辦公室, 重要的工作一項沒耽誤。

而我呢,因為夜裡幫老闆聯繫司機少睡了幾個鐘頭,早上灰頭土臉、頂著熊貓眼去上班,一整天都處於神遊的狀態。那時候,老闆53歲,而我只有23歲。我被震撼到了,我的精力有這麼差?

我第一次意識到,人跟人的精力差距能有這麼大。以前一直以為年輕人的精力一定比中老年人的精力好,但是現實給了我一巴掌,原來精力管理可以打敗一個人的年齡。

我相信不同的結果背後一定有不一樣的行為,於是我去觀察我的老闆,觀察他吃什麼,如何安排運動,怎樣安排工作。

我經常看見他中午只吃一個自己帶的三明治,而且是非常簡單的三明治,兩片麵包加一片火腿、幾片番茄和菜葉。後來機緣巧合,跟他的家人一起吃晚飯, 我發現他很喜歡吃中國的水餃,但也只吃了幾個就停下來。

我問這是為什麼,他說他堅持「Big breakfast, small lunch, small dinner」,也就是早飯吃得豐盛一些,午飯少吃一點兒,晚飯少吃一點兒。他非常重視運動,即使出差也去健身房,如果實在沒條件,也堅持晚上去散步。

我還發現他每天上班都很規律,早上7點半準時到辦公室學中文,9點半之前一般不開會,11點半準時吃午飯。

當時我以為他只是堅持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後來我在精力管理領域積累多年才意識到,他其實是保持了非常好的內在規律,讓大腦有了「儀式感」,做什麼事情都很容易進入專注狀態。因為內在規律非常穩定,外在的事情,比如專案時辰、環境壓力等,幾乎很難影響到他。

除了觀察我的老闆,我還買了一些腦科學、專注力、精力提升的書籍和影片研究。回頭看,我當時的老闆,算是我在精力管理路上的「啟蒙人」。

(延伸閱讀│一流人才腦袋不同,身體也比較好?超越對手的「關鍵習慣」

把最好的精力投資在最有價值的地方

你的精力是如何布局的

精力是我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資產,我們的很多人生結果都是精力投入之後的產出。精力的投資需要精心地布局,然而太多人沒有認識到精力的重要性,隨便投資精力,揮霍了自己的寶貴資產。

你對自己的精力有覺知嗎?

沒有精力投資和布局概念的人,是如何使用精力的呢?無規劃地被動使用精力。我看到生活中的很多人,包括我的學員,他們的精力是隨機分配的,完全沒有提前規劃的意識。

比如,每天早上一到辦公室,接到電話就開始做被臨時安排的工作;計畫好的涉及升職加薪的PPT還沒來得及做,就被叫去開會了;開完會做完會議記錄,在茶水間碰上同事,聊聊孩子的才藝班,一上午就過去了。中午吃完飯又開始想睡,打瞌睡了半天,看看郵件和通知,這一天就過去了,PPT只建了個空文檔。

回到家,被孩子、家務瑣事環繞,疲憊不堪,在做PPT與滑手機之間選擇了後者,然後一滑就停不下來,直到後半夜。 第二天早上苦不堪言,拖著疲憊的身軀去上班……很多人就是這樣,一天又一天隨意使用自己的精力。

上述這類人是不能「知己」,還有些人是不能「知彼」,這又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不同的任務對我們的精力值要求是不一樣的。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比如說,我講課或者寫書必須找精力值最好的時段。而生活中的一些雜事,比如回覆訊息、整理資料、財務對帳、郵寄禮物、測試新平臺,精力值稍低時是可以處理的。如果把這些事情放在精力值高的時間做會有點浪費。也就是說,我會把最重要的精力放在價值高的、對精力需求高的事情上。

我不會在早上醒來精力最好的時候去花半小時以上打掃房間。當然了,每個人每天的精力階段是不同的,每天的工作任務對精力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別人的答案不一定適合你,你只能自己去探索適合自己的模式。

(延伸閱讀│成為自律者的5個要點:好習慣養成好人格,好人格塑造好命運)

精力布局遵循的兩條原則 

(1)主動規劃;(2)知己知彼。

主動規劃

就是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在精力好且不被打擾的時間,比如早上,並且主動創造專注的環境,把手機等各種聊天工具、信箱都關掉。

我自己的習慣是,每天早餐之前是不碰手機的,這段時間沒人打擾,且精力值最高,我只完成我提前安排好的重要任務。以前我都是用來讀書,這兩年用來寫書。有主動規劃的意識,在精力投資上已經贏了一大步。

知己知彼

是指知道自己在什麼時間精力值最好,也知道自己每天的任務各自需要的精力值,比如我知道自己早上精力值是最高的,也知道寫作、個案諮詢需要的精力值高,兩者就可以匹配。而普通的溝通工作、整理檔案等,都只需要低精力值和碎片時間即可。

那如何做到知己知彼呢?答案是長期記錄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使用情況。世界上有很多成就卓越的大師,比如柳比歇夫、富蘭克林,都是時間記錄的擁護者和實踐者。

我透過長期的記錄,對自己的精力情況瞭若指掌,對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情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也很清楚,這樣我能做到精力與事件的高度匹配,不浪費自己的精力,也不耽誤重要的事情。

時間就是生命和精力的刻度尺 

我們透過整理時間來看見精力。往往精力的被動消耗,就是因為它的不可視以及不可度量。不可度量的東西最容易被忽視,也很難優化,所以我們要進行時間和精力「開銷」的記錄。

透過記錄,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精力投資情況和匹配情況。我主要觀察兩點:

第一,我所有的時間投資是不是在為我的生命輪目標服務?

第二,在時間投資中,我的精力的優先順序匹配是不是最優解?

然後在記錄整理的過程中,放下不那麼有價值的事情,不斷優化我的布局安排,以及我的排序原則。

(延伸閱讀│時間別花在沒必要的人身上!創業後她才懂:思維差距就是財富差距)

《你不是沒時間,而是沒精力!提高人生績效的精力管理術》,作者:唐希媛(Luna),時報出版

《你不是沒時間,而是沒精力!提高人生績效的精力管理術》,作者:唐希媛(Luna),時報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