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燕子口日前出現堰塞湖,東華大學團隊發現該處過往曾兩度發生過,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今表示,包含燕子口附近的歷史紀錄,此次是第4處形成堰塞湖,也盼外界理解山的脾氣,保持警覺,尊重封閉管制區域。
臉書粉專「太魯閣國家公園」昨晚發文,分享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副教授郭俊麟與東華大學強韌防災團「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應變紀實」故事地圖,10月17日清晨4時58分,太魯閣的夜還未亮透,微地動儀器記錄下持續18秒的震動訊號,數萬立方公尺的大理岩崩落,18秒瞬間堵住立霧溪,這座「天然壩」就這樣誕生了。
根據陽明交大防災中心及相關監測團隊的微地動偵測與現場調查,此次崩塌發生於17日清晨4時58分,訊號持續約18秒,隨後59分再次發生次要崩塌事件。
這份堰塞湖應變記實提及與時間賽跑的36小時,17日早晨7時工程人員發現水位異常飆升,13時啟動中橫封路,遊客只出不進,到晚間太魯閣全區封閉,依法撤離。18日凌晨2時30分湖水漫入靳珩隧道,從隧道溢流回河道,中午壩底滲流加劇,距離壩頂不到5公尺。
應變紀實指出,同樣的位置曾經兩度上演,1951年10月花蓮大地震形成73公尺高的天然壩,隔年4月才潰堤,1998年10月25日芭比絲颱風再次形成堰塞湖,立霧溪錐麓段也形成堰塞湖。「大自然在提醒我們,這片峽谷,從來不曾真正靜止。」
太管處保育研究科長陳顧淋表示,各界關注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狀況,透過東華大學團隊分享的應變紀實內容,讓外界得以客觀了解燕子口堰塞湖的脈絡,也以第三方角度讓大家「了解山的脾氣」,太魯閣的演變是動態而非靜止,尊重封閉管制等措施。
陳顧淋說,燕子口附近過往於1951年、1998年、2016年有過堰塞湖紀錄,今年是第4次,他強調酋長岩這次並未被淹過,目前離壩體下方尚有50公尺,若壩體潰決,土堤崩塌將會波及酋長岩。
太管處表示,堰塞湖壩體底部持續滲水,右岸岩壁也在出水,靳珩隧道西口一度被淹沒,湖水溢流至隧道內,再經由魯丹橋流入立霧溪,這些數據都提醒「風險還沒結束,持續監測才是關鍵。」
本文轉載自2025.10.20「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