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臺灣產業對AI、綠能等未來人才的迫切需求,南臺科技大學正透過「實作型AI科技大學」的精準定位,全力推動一場教育轉型。這場變革的戰略核心在於打造具前瞻性、可實務操作的研發與實作場域,透過產學合作、國際交流、資源分享,持續擴大智慧創新人才培育的能量。
這份決心,也獲得官方與業界的最高肯定:今(2025)年6月間,南臺科大與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策會)共同簽署共育AI人才備忘錄,這是全國首間私立科大與資策會攜手共育AI人才的創新里程碑。
AI實戰鏈:從零門檻到頂尖算力共享
無獨有偶,南臺科大在AI實戰領域持續佈局:8月間,由科技大廠緯創資通捐贈類產線設備所成立的「AIoT智慧製造研發中心」正式揭牌。 中心配置了光學應用視覺平台、CV輸送帶平台、六軸協作型機械手臂等多項高價值設備,形成從視覺檢測到機器人協作的完整類產線,成為師生在AIoT領域研發與實作的真實場域。
南臺科大校長黃能富指出,AI技術的落地和人才培育攸關臺灣競爭力。AI已深入各個場景,包括智慧製造的關燈工廠、農漁業的AI辨識、乃至於城市治理等,可大幅解決各行各業的缺工與升級問題。黃校長強調,AI不會取代人類,但會改變與重塑工作內容,每個待解決的議題背後,都需要有人來訓練和調整AI。因此,營造一個「用AI」的友善平台,才能讓AI人才的培養向下紮根。
這正是南臺科大催生「AI Maker平台暨算力共享聯盟」的初衷:透過串聯規模不等的學校、機構,算力可以互通有無。在AI Maker平台上,學生無需撰寫程式碼,即可學習操作從資料收集、訓練、到模型部署的完整流程。黃校長表示,南臺科大將AI教育往下扎根至高中職,希望能培育出更多具備問題解決力、溝通力與學習潛力的「百工百業永續AI活才」,並將這股影響力擴大至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擴大臺灣在AI人才培育上的國際影響力。
綠能實作:億元場域打造淨零人才基地
除了AI應用人才,因應臺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與能源轉型政策,具備解決能源問題能力的綠能人才需求持續成長。南臺科大獲教育部8,500萬元補助,相對提撥2,000萬元,共投入1億500萬元打造「智慧微電網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要為臺灣培育出更多具備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專業知識的微電網人才。
走訪校園內即將建置完成的「智慧微電網示範場域」,南臺科大工學院院長蔡明村表示,微電網具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提升供電穩定性外,災害發生時,還能提供區域性的電力供應。他進一步說明,「智慧微電網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除了太陽能發電場、儲能系統、電動車充電站等設施建置外,並設計一棟淨零示範場域,以驗證該棟建築整年電力可由太陽能與儲能系統提供。在教學設備方面還包括電解產氫燃料電池發電示範系統、風力與水力發電機測試平台、維修與檢測教學實驗室、創能實作工坊、微電網系統教學實驗室的配置,其中許多系統設備不乏因應教學需求,由校內自行開發設計完成。
務實致用,領航臺灣新動能
無論是「AI Maker平台暨算力共享聯盟」、「AIoT智慧製造中心」或是「智慧微電網示範場域」,南臺科大致力於打造具前瞻性、可實務驗證的研發與實作場域,推動實務操作與理論學習並重,立下產學共創與跨域人才培育的創新典範。南臺科大以實際行動,證明了「AI起航 南臺領航」的辦學精神,正為臺灣產業備好迎向未來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