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導致光復鄉等下游地區災情慘重。災後,全台數以萬計的鏟子超人自發投入救災行列,在泥濘與汗水中展現同島一命的台灣精神。然而,在最前線奮戰的志工,也同樣需要堅實的後援,日前一位「挖土機超人」因救災時受傷感染,最終引發敗血症不幸離世,凸顯了醫療與後勤支援在救災體系中的關鍵重要性。其實,災區有相當多醫療志工提供緊急照護,累計看診人次共4600人,其中鏟子超人占比超過花蓮當地民眾,這數據凸顯了志工人數眾多,令人感動外,但因此受傷的也不少的真實面貌。他們如何談救援現況?為何強調志工們「有外傷請快看醫生」?
走進光復鄉,除了隨處可見慈濟的志工們引導來自全台各地的鏟子超人,多個志工及災民的聚集地點,更可看到慈濟醫院設置的前線醫療站,最高峰時共設有三個醫療站、一支機動巡迴醫療隊。災後,花蓮慈濟醫院連續18天支持災區的醫療需求,醫療站設立初期,甚至連3天24小時不打烊,至10月11日才正式交棒給花蓮衛生局,累計總看診人次共4600人,為泥濘的灰色世界提供緊急醫療照護,而率領這些白衣天使的,就是有數十年義診經驗的花蓮慈院院長室資深顧問許文林。
「災民的藥都被大水沖走了,我們只有三個人怎麼辦?還好我們搭車來的時候就帶著藥,臨時在大進國小找了一個店面大小的庫房,把藥搬出來排在一張小桌子,就開始看診。」許文林回憶災後第一天,首批醫療團隊前進災區的混亂場景,當時馬太鞍橋遭泥水沖斷,災區聯外道路幾乎中斷,一行人從花蓮市區出發,沿著海岸走台11線,到豐濱轉台11甲,繞來繞去費時兩個鐘頭,才終於抵達災區。
災後第三天湧入大量鏟子超人,外傷需求激增
醫療團隊先抵達災區制高點糖廠附近設置臨時醫療站,由於第一天的人力與物資有限,這個醫療站其實就是一間「一人診所」,加上災民們的健保卡、藥單等相關資料,都在泥水中全都付之一炬,白衣天使要助人,一開始也遇到不少麻煩。所幸在通訊系統迅速建置後,醫療團隊與縣府密切合作,當場印發健保卡,對接病歷資料,開始為災民服務。災後第一天的下午,許文林一個人看了52位病人。
災後第二天,進駐災區的醫護人員增加,糖廠的緊急醫療站正式「升格」為第一醫療站,服務量能激增,服務的病患人數來到240人。災後第三天起,鏟子超人們開始湧入災區,慈濟醫院的醫療團隊在光復車站前加開第二醫療站,隔天再於車站附近增開第三醫療站,9月28日,更組成巡迴醫療隊,前進重災區佛祖街的活動中心,撐起災民與志工們的醫療保護傘
從醫療站提供的服務量能,也可看出鏟子超人們的大愛有多麼豐沛。由於光復鄉為偏鄉老齡村,一開始來醫療站看診的病患,以糖尿病、高血壓等內科為主,但自26號開始,來看外科的患者就來到142人,超越看內科的138人,最高峰落在教師節連假期間的9月28日,總看診人次397人,看外科的就來到過半的210人。這些來看病的患者,絕大多數都是鏟子超人,他們因協助災民恢復家園,過程中不慎被埋在爛泥的尖銳物給劃傷。
大批鏟子超人協助救災,讓許文林印象深刻。他記得有次自己在第二醫療站治療病患時,有位鏟子超人因熱休克被送了進來,當時許文林身後排著一批神像,而身前就是躺在椅上的熱血志工,讓他心中油然生出「身前身後都是菩薩」的想法。他說,每天上午十點,都會有鏟子超人被送進醫療站,因為災區現場狀況惡劣,不但底下有泥濘,頭上又頂著烈日,就算志工們身強體健,連續做工一小時不休息,也常常會因熱休克而倒下。
有外傷就要馬上看醫生,超人們注意這三種病菌
他也建議志工們,前往災區前一定要注意幾件事,一是現場塵土飛揚,切記要記得戴口罩,二是就算雙手有戴手套,也不能在土裡亂挖,很多人救災時用手挖土,不小心就被裡頭的碎片割到,「啪一下,當場血就噴出來了。」更不用說這些汙泥裡面,可能都藏有不知名的病菌,一旦有外傷,一定要馬上看醫生,進行包紮。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補充,這些汙泥裡面可能藏有炭疽桿菌,「那個是很可怕的,只要鑽進傷口就不得了。」汙水裡面也有可能有鉤端螺旋菌,鑽進傷口,患者過幾天就會發燒、出現肺炎,在沒有妥善治療的狀況下,很容易就身亡。另外,類似這種洪患場景,也要注意破傷風桿菌。這三個病菌,是光復鄉復原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的大敵,特別是光復鄉許多長者患有糖尿病,若不慎被這些病菌感染,容易引發敗血症,可能兩週後就會傷口腐敗,甚至死亡,這都要特別注意。
鏟子超人們用雙手協助災民重建家園,前進災區的白衣天使則成了他們最堅實的後盾,雙方彼此守護,台灣「同島一命」的精神,也閃耀在每一寸泥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