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活動報名 免費活動報名 優人神鼓劉若瑀的文化外交之旅

人生如何輕鬆前行?陶淵明與伊比鳩魯給建議

陳亮恭
user

陳亮恭

2025-10-30

瀏覽數 400+

衰老是無法改變的過程,而衰老過程中伴隨出現的失去也無可逆,但人可以選擇如何走過人生。Unsplash by Matteo Vistocco
衰老是無法改變的過程,而衰老過程中伴隨出現的失去也無可逆,但人可以選擇如何走過人生。Unsplash by Matteo Vistocco
00:00
00:00

編按:人生有限,但怎麼活才能無憾?陶淵明〈形影神〉以詩對話,點出形體、影子與精神的交錯思惟;古希臘哲人伊比鳩魯,則教人從簡生活中尋得心靈自由。東西兩方殊途同歸,都是學會與人生的有限性和平共處。

〈形影神〉是陶淵明的哲學詩作,以三首詩闡述生命的哲思,透過形體、影子和精神的視角對談人生。形體代表肉身,面對生命的短暫,以及死亡的必然;影子依附於形體的存在,透過德行與功業讓聲名流傳,延續生命的意義;精神代表超越形體的存在,認為生死皆為自然規律,不必強求功名,應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對自然的順應。

當形體老去,精神仍能自由飛翔

〈形影神〉三首詩的對談,形體先開口,語氣略帶無奈:「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兹。」看著不會老去的山水,看著規律榮枯的草木,忍不住感慨:「人號稱萬物之靈,在生命這件事上,怎麼反而不如它們?」這是年紀增長過程中你我都有過的時刻──看著不變的景色,忽而意識到歲月為自己留下的痕跡,道出每個人的憂慮。

古希臘的伊比鳩魯曾對這種憂慮做出理性分析,他認為人類之所以感到痛苦,往往是想要得不到的,或是害怕失去已擁有的。伊比鳩魯以死亡做極致的論述:「死亡其實與我們沒有關係。」我們活著時,死亡還沒來;死亡來時,我們已不在,又何必為與己無關的事而煩惱?

緊接著,影子回應形體道:「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誠願遊昆華,邈然兹道絕。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長生是不可能的,養生也沒什麼好方法,嚮往仙境,但路途遙遠。不過,影子和形體一生相伴,悲喜都是共同的。影子回應形體,雖然肉身無法永存,但德行、功業可以延續,也是人生所應追求的。

最有趣的是精神的回應,精神語調平和,悠悠說道:「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大自然的造化沒有偏愛,萬事萬物都在其中自然發展。人可以位列三才,正是因為精神的緣故。接著說道:「三皇大聖人,今復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最偉大的聖人,如今又在哪裡?傳說中活了八百歲的彭祖,最終也留不住。「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人讓自己在自然的變化中自由自在,不過分喜悅,也不過分恐懼,該結束時就結束,不必獨自煩憂,這才是順應自然。

接受有限,反而更自由

〈形影神〉三首詩最迷人的地方,在於不同思考間的彼此映照。形體有形體的憂慮,影子有影子的執著,精神有精神的超脫;三種聲音都無比真實,我們有時需要形體的真誠,有時需要影子的堅持,有時需要精神的淡然。伊比鳩魯說「知足的貧窮就是光榮的財產」,富足應該來自內心的滿足,簡單生活和內心寧靜,比物質財富更重要,正是伊比鳩魯主張心靈平靜的快樂。當我們能「縱浪大化中」,也許就能像陶淵明,在「採菊東籬下」的日常中「悠然見南山」。

衰老是無法改變的過程,而衰老過程中伴隨出現的失去也無可逆,但人可以選擇如何走過人生。陶淵明和伊比鳩魯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卻給出相似的建議:學會與人生的有限性和平共處,在自然的流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形影神〉的對話像是溫和的提醒,並非刻意教導的人生大道理,而是在說:生命本是如此,何不輕鬆前行?追求短暫的物質或虛無的德行,都非本我。或許維持精神狀態的平靜與超脫,才是生命的本真。

訂雜誌送好箱|遠見xArowana 1:9前開式輕掀箱!$2,680帶走時髦登機箱>>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台北市關渡醫院院長;原文刊載於聯合報,經作者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