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價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在於政府長期以來對房地產市場的錯誤診斷與治療。現行打房政策主要圍繞在壓抑需求面,包括限貸措施、稅制調整與交易限制等,這些手段雖然短期內可以抑制交易量,卻無法治本,反而造成市場機能扭曲。
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當供給缺乏彈性時,單純壓抑需求只會造成價格僵固甚至反彈。台灣都會區土地資源稀缺,加上都市更新緩慢,供給面長期受限,這才是房價問題的核心癥結。
當我們深入分析當前政策工具時,就可以發現其內在矛盾。奢侈稅、房地合一稅等措施雖然增加了交易成本,但這些成本往往被轉嫁至終端購屋者;而信用管制措施則排擠了真正有居住需求的年輕家庭與首購族,對多房持有者的影響卻相對有限。
更嚴重的是,這些政策創造了「需求下降」的表象,使政府忽略了供給面改革的急迫性。當市場稍有風吹草動,如科技大廠設廠等利多消息,被壓抑的需求便立即爆發,推動價格快速上漲,形成「愈打愈漲」的惡性循環。
(延伸閱讀│未來「新屋房價」會下跌嗎?胡偉良從5大關鍵面向評估後市走勢)
供給面解方:都更與基建的雙軌策略
解決高房價問題必須從供給面著手,而都市更新則是最具潛力的突破口。台灣都會區存在大量老舊建築,根據內政部統計,台北市屋齡超過30年的住宅比例高達72%,這些建築不僅居住品質低下,更存在公共安全隱患。
加速都更進程可以同時達成多重政策目標:釋出更多現代化住宅單位、改善城市景觀、提升防災能力,並創造營建業就業機會。政府應大幅簡化都更審議流程,提供更具誘因的容積獎勵,並設立專責機構協助整合住戶意見。
(延伸閱讀│災害來臨後悔莫及!胡偉良:台灣都更不能再拖的5個關鍵原因)
在都更推動策略上,政府應確立幾個關鍵原則:
這些措施若能有效落實,估計5年內可釋出10萬戶以上的新增供給,顯著緩解房市壓力。
除了都更外,政府應同步推動交通基礎建設,擴大都會生活圈。透過捷運路網延伸、快速道路建設與公車系統優化,將周邊衛星城市納入通勤範圍,有效分散核心區的居住需求。
此舉不僅能平衡區域發展,更能帶動整體國土的有效利用。供給面策略的優勢在於其多重效益──既能穩定房價,又能提升居住品質、促進產業發展,創造政府、業者與民眾的三贏局面。
政策轉型的藍圖:從對抗到協作的典範移轉
要實現從需求壓抑到供給擴大的政策轉型,政府需要全新的治理思維與執行架構:
在財政工具運用上,政府應重新調整現行房地稅制,將重點從交易稅轉向持有稅,並實施累進稅率,促使空置房屋釋出。同時,將部分稅收專款專用於社會住宅與都更基金,形成良性循環。
對於爭議已久的農地與工業區變更問題,也應建立更明確的轉換機制,在兼顧糧食安全與產業發展的前提下,適度釋出閒置土地供住宅使用。
胡偉良觀點:台灣的居住正義不應建立在市場壓抑之上,而應透過智慧供給管理來實現。
品嘉建設胡偉良指出,政府必須認清:健康的房市政策目標不是「打房」,而是讓房價回歸合理成長軌道,同時確保各階層民眾都能獲得適居的住所。這需要勇氣擺脫過時的政策思維,擁抱供給面經濟學的智慧。
當我們能為年輕人提供負擔得起的住宅選擇、為城市創造更安全美觀的環境、為經濟注入穩定的成長動能時,才能真正稱得上實現了居住正義與國土永續的雙重目標。
(延伸閱讀│「銀行集中度管制」嚴重扼殺房市?胡偉良:政府須立即檢討3點)
* 專欄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