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為了壓抑不斷高漲的房價,台灣一直處在打房、救市的惡性循環裡,房價過高引發政府打房,房市不振,又逼得政府救市,面對這樣的局面,本文嚐試提出根本解決之道,提供政府參酌。解決高房價,提供民眾住得起的好宅唯有依靠「降低營建成本」和「推動都市更新」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近年來,台灣的營建產業在技術發展上似乎陷入了進步緩慢、甚至停滯不前的困境。原物料上漲、人力短缺,造成營建成本逐年大升,助長了房價,也形成炒房的空間。 因此,降低營造成本、增加供給,才是對症下藥。
通過容積獎勵等政策工具,鼓勵企業採用新技術和高效工法。例如,在綠色建築和智能建築項目中,開發商可以獲得額外的容積率獎勵,這直接提高了企業的盈利空間,創造了技術創新的經濟誘因。
其次,實施了強制淘汰機制,對不符合最新技術標準的企業進行市場准入限制。這種「不進步即淘汰」的政策環境,迫使企業必須不斷更新技術、提升品質。例如,在建築節能、抗震標準和環保材料等方面,不斷提高規範要求,使得企業必須持續投入研發以適應市場需求。
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下,將可促使營建技術在智能化、工業化、自動化和資源整合方面獲得進步。例如,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建築設計、施工和運維全過程實現了數字化管理,大幅提升了效率和精度。人工智能(AI)和機器人技術的引入,則減少了對人力的依賴,降低了人為錯誤的風險。
此外,超高性能材料(如UHPC)的開發和使用,不僅提高了建築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也減少了資源浪費。 這些技術的綜合應用,將有助於促使產業在成本控制、節能減碳、人力資源優化和浪費減少等方面取得進步。
例如,預製建築工法的推廣,使得施工時間縮短30%以上,建築垃圾減少70%,同時降低了對現場施工人力的需求。這種全產業鏈的資源整合,不僅提升了效率,也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延伸閱讀│台灣打房愈打愈漲?專家胡偉良為當前房價過高獻良策:4大分析、3大解方)
台灣營建技術的停滯:政策保守與缺乏創新動力
台灣長期以來,在營建技術的發展顯得步履蹣跚。其主要原因在於政策制定的保守性和缺乏有效的獎勵機制。台灣的營建政策長期以來以「防弊」為導向,注重細節規範和過程管控,卻忽略了對技術創新的鼓勵。例如,容積獎勵政策在台灣雖然存在,但申請條件繁瑣,且往往與技術創新脫鉤,無法有效激勵企業投入研發。
此外,台灣缺乏強制淘汰機制。許多技術落後、效率低下的企業仍能在市場上生存,這導致產業整體缺乏進步的壓力。例如,在建築節能和環保材料的使用上,台灣的規範標準相對寬鬆,且執行力度不足,使得企業缺乏升級技術的迫切性。
這種政策環境下,台灣的營建產業陷入了惡性循環:技術落後導致成本高企、效率低下,而高成本和低效率又使得企業更不願意投入創新。例如,台灣的營建成本逐年上升,但建築品質和效率卻未見顯著提升。許多工程項目仍然依賴傳統工法和材料,不僅浪費資源,也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節能減碳和智能生活的需求。
(延伸閱讀│房市與政策的隱形衝突?胡偉良:從央行集中度管制看台灣居住安全的失衡)
政策變革的必要性:放棄碎片化政策,推動全面革新
要打破這種困境,政府必須在營建政策上進行根本性的變革。
首先,政府應制訂有利於產業發展的政策框架,以獎勵機制替代過度的管控思維。例如,可以通過容積獎勵、稅收優惠和補貼等方式,鼓勵企業採用BIM、預製工法、綠色建材等新技術。同時,應建立強制淘汰機制,對不符合技術標準的企業限制其市場准入,創造「不創新即淘汰」的市場環境。
其次,政府應推動跨部門的資源整合,促進營建產業與科技、環保等領域的協同發展。例如,可以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產學研合作,開發符合台灣地域特點的新材料和工法。同時,應加強與國際先進技術的接軌,引進並本地化適合台灣的營建技術。
此外,政府應放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碎片化政策,轉而制定全鏈條的產業發展戰略。從土地規劃、建築設計、施工管理到運營維護,都應納入技術創新的考量範圍。例如,通過立法要求重大公共工程項目必須採用BIM技術和預製工法,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的技術升級。
(延伸閱讀│「這數字」創10年新低!胡偉良:台灣房市崩盤的4大現實徵兆)
技術創新的社會效益:降低房價與提升住宅品質
營建技術的進步不僅關乎產業發展,更直接影響社會民生。
首先,新技術的應用可以大幅降低營建成本,從而為降低房價提供空間。例如,預製工法和自動化技術可以減少施工時間和人力成本,BIM技術可以優化設計減少浪費,這些都有助於控制房價。
其次,技術升級可以提升住宅品質,滿足民眾對安全、舒適和環保的需求。例如,超高性能材料可以提高建築的抗震性和耐久性,智能家居技術可以提升居住便利性,綠色建築工法則可以改善室內環境質量並減少能源消耗。
更重要的是,營建產業的革新可以帶動整體經濟的轉型升級。作為基礎性產業,營建業的技術進步將輻射到製造、科技、環保等多個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延伸閱讀│政府、建商、民眾三方共贏!胡偉良:房價要降,「這2個字」比打房更有效)
胡偉良觀點:革新此其時矣
品嘉建設胡偉良認為,當前的台灣,正面臨著住房壓力、環境挑戰和產業轉型的多重考驗。營建產業的技術落後,不僅制約了經濟發展,也影響了社會福祉。
政府若真心希望降低房價、提升住宅品質,就必須在產業政策上改弦易轍,制訂以創新為導向的政策框架。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一個能夠推動產業進步、改善民生的政府,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與支持。
大刀闊斧的變革或許會遇到阻力,但唯有如此,台灣的營建產業才能擺脫停滯,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革新此其時矣,政府應展現魄力與遠見,為台灣的營建技術開啟新的篇章。
(延伸閱讀│「住得起、住得好」的新時代會來嗎?胡偉良:政府與建商3面向攜手共創)
* 專欄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