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政府連續多年打房,首購族依然買不起?胡偉良:房市產生顯著變化,問題是……

央行的政策動機是否合理?政策效果是否達標?

胡偉良
user

胡偉良

2025-07-21

瀏覽數 9,700+

僅靠信用管制打房可能加劇市場扭曲,長期需搭配供給面改革。/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僅靠信用管制打房可能加劇市場扭曲,長期需搭配供給面改革。/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政府多年來一連串的打房之下,房市確實產生了顯著的變化,央行希望達到房市軟著陸,但其成效與合理性如何?打房政策有什麼潛在問題與爭議?胡偉良從總體經濟金融市場、房價結構與政策效果面進行全方位評估如下。

一、央行觀點的政策動機是否合理?政策效果是否達標?

1.金融穩定性考量

不動產放款集中度達37.1%(截至2025年5月),顯示銀行資金過度流向房市,若房價驟跌可能引發壞帳風險。

央行認為,即使房價上漲使集中度自然提高,但37%仍高於過往合理水準(如35%-36%),需防範系統性風險。惟目前國內資金集中房地產係因閒置資金明顯過剩,像銀行存放比超過70%,顯示國內資金長期處於「找不到出路」的狀態。

2.抑制投機性需求、協助首購族取得貸款資源

第七波信用管制限制第二戶以上貸款成數(如第二戶限貸5成、第三戶3成),旨在減少槓桿炒房,使資金轉向實體經濟或其他產業,惟實施以來,資金並未自動轉入實體產業,僅轉向股市或閒置。

當前的信貸政策雖強調首購優先,但實務審核標準仍嚴苛,首購族若無家人支援、年收入未達門檻,即使名義「鼓勵首購」,實質上仍被排除貸款市場,首購仍買不起。

3.反轉房價預期

短期有效、長期無感。

雖然交易量下降,但房價下修幅度有限,民眾預期並未明顯扭轉。

4.政策目標部分達成

房市交易量已明顯下滑(2025年Q1年減32%),投機需求受壓抑,首購族占比提升。

但房價僅緩漲或局部修正,未見大幅下跌,顯示政策對價格的影響有限。

(延伸閱讀│台灣打房愈打愈漲?專家胡偉良為當前房價過高獻良策:4大分析、3大解方

二、政策的潛在問題與爭議

1.供給面未根本解決

台灣房價高漲主因是供給不足,尤其都會區老屋更新緩慢,信用管制無法直接增加住宅供給。

我即曾多次撰文指出,凍結市場非長久之計,應加速都更、危老重建以擴大供給,但看來只是狗吠火車。

2.誤傷換屋族與自住需求

第七波管制取消寬限期、嚴格限制第二戶貸款,影響換屋族資金調度,後雖有鬆綁(如1年內售舊屋可豁免),但仍增加交易成本。信貸政策無法區分「投機炒房」與「合理改善型需求」,反而造成混亂與不信任。

3.資金未明顯轉向其他產業

儘管房貸集中度微降(從37.5%→36.94%),但企業融資並未顯著增長,顯示資金可能停泊於金融體系而非實體投資。而房市之所以吸金,是因缺乏其他有效投資通道。

4.預售屋交屋潮的潛在風險

免費報名|8/17(日)賴佩霞@基隆塔《靜心的力量》新書分享會

2025-2026年預售屋大量交屋,若買方因限貸成數不足違約,可能引發建商資金鏈問題。

(延伸閱讀│房價快撐不住?2025房市大變盤,胡偉良分析3核心因素、5潛在劇本

三、替代方案的可行性

1.增加供給導向政策

擴大社會住宅、獎勵都更、放寬容積率,並簡化行政程序,加速老屋更新。

例如日本透過「都市再生特別措置法」促進再開發,值得借鏡。

2.稅制改革

提高囤房稅、空屋稅,促使閒置資產釋出,而非僅依賴信用管制。

3.差異化貸款政策

對自住、首購提供更低利率與更高成數,但對多戶持有者嚴格限貸,避免「一刀切」影響剛需。

支持必要需求,不懲罰改善型購屋人。

(延伸閱讀│再多限貸限購都是杯水車薪?胡偉良:房價愈打愈漲,背後「2大結構問題」

四、結論:政策得失評估

品嘉建設胡偉良觀點:

金融風險:降低銀行不動產曝險,避免泡沫化;但資金未有效引導至其他產業。

房市穩定:投機需求減少,交易量降溫;房價修正有限,部分區域仍居高位。

社會公平:首購族貸款資源增加;換屋族、中小建商受衝擊,換屋更難。

長期供給:無直接助益。老屋更新遲滯,供需失衡未解。

信貸管制:可作為短期工具,但不應作為核心政策,它無法根本解決供需失衡,只會延後問題爆發。

胡偉良的綜合建議

央行政策在短期金融穩定上有其必要性,但長期需搭配供給面改革(如都更、稅制調整),否則僅靠信用管制可能加劇市場扭曲,甚至延後房市健康調整的時機。都更、危老政策應結合金融工具,配套鼓勵更新。

建議央行與內政部跨部會協作,導入「信貸引導+建設誘因」雙軌制,不僅維穩房價,更提升國土安全與都市品質。

(延伸閱讀│讓民眾買得起房不是靠打房!胡偉良:「這關鍵問題」才是房價高漲主因

* 專欄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