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讓民眾買得起房不是靠打房!胡偉良:「這關鍵問題」才是房價高漲主因

供給長期不足是當前房價走高的主因。

胡偉良
user

胡偉良

2025-07-14

瀏覽數 24,200+

結構問題不解決,形成「愈打愈缺、愈缺愈貴」惡性循環。/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結構問題不解決,形成「愈打愈缺、愈缺愈貴」惡性循環。/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當前台灣房價居高不下,政府持續以「打炒房」為名祭出各種限制政策,從限貸、限購、限售,到強化囤房稅與建商信貸控管,似乎希望透過行政力道「壓低房價」,讓民眾能買得起房。然而,這種以為靠打壓需求就能讓價格下跌的思維,既不符合經濟原理,也與現實脫節,反而扭曲了市場,造成更大的長期結構問題。

供給長期不足是當前房價走高的主因

胡偉良即持續指出,房價的形成是供需的結果,價格本身並不是問題,而是「反映問題」的結果。真正該解決的,不是價格,而是背後造成價格失控的根本原因——供給長期不足。

(延伸閱讀│再多限貸限購都是杯水車薪?胡偉良:房價愈打愈漲,背後「2大結構問題」

台灣的老屋不符合宜居的條件

目前全台房屋老化情況嚴重,根據內政部統計,雙北地區屋齡30年以上的住宅比例超過七成,全台平均屋齡也超過33年。

這些老屋多數存在耐震不足、漏水、管線老化、空間配置落後等問題,無論在安全性還是舒適性上都難以滿足現代居住需求。

另一方面,受到土地取得困難、都更整合進度緩慢、建照與使照審查期冗長等因素影響,新屋的供應量卻始終偏低。

(延伸閱讀│災害來臨後悔莫及!胡偉良:台灣都更不能再拖的5個關鍵原因

供需結構性失衡:老屋無法汰換、新屋供不應求

新屋供應不足,加上供給大量集中於非都會蛋白區或重劃區,造成供需結構性失衡。

儘管目前每年新屋交屋數量約在10萬戶上下,看似不低,但其中大量集中於非都會蛋白區或重劃區,真正能在雙北精華區替代老宅的量,依然遠遠不及實際需求。

當老屋無法汰換、新屋又供不應求,自住型購屋者自然會競逐有限的市場供給,形成價格剛性上漲的格局。這樣的上漲不是炒作造成的,而是供需結構性失衡的必然反應。

(延伸閱讀│老屋爆量、新屋難求:台北房市陷雙重壓力?胡偉良揭未來出路

結構問題不解決,形成「愈打愈缺、愈缺愈貴」惡性循環

政府並未正視這個結構問題,反而選擇以行政手段壓抑價格,試圖遏止市場熱度。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這種做法短期看似有效,但實際上卻導致建商推案意願大減,資金鏈緊縮,市場進一步冷卻,連帶使供給更加萎縮,形成「愈打愈缺、愈缺愈貴」的惡性循環。

尤其在央行限制建商資金調度與貸款成數的政策下,許多中小型建商面臨資金斷鏈,不得不暫緩推案或退出市場,連帶使大量都市更新與危老改建案無法順利啟動或延宕數年。

這不僅使市場供給減少,也讓原本應該改善老屋問題的更新行動停滯,進一步惡化居住品質。

(延伸閱讀│央行「無差別打房」引發「3大房市亂象」?胡偉良:政策應先考慮「這點」

央行的「政策性壓抑」房市,既無效率,也無正義

從趨勢來看,房價原本應該因供給不足與成本上升而自然走升,這是市場的正常表現;但如今卻因政策強壓而被迫扭曲,價格看似穩定,實則風險累積。

買不起房的問題未獲解決,供給困境又未紓解,這種「政策性壓抑」的房市,既無效率,也無正義。

(延伸閱讀│胡偉良觀點:從新加坡居住正義,看台灣、韓國打房失敗的「3大共同原因」

胡偉良觀點:增加供給、降低建造成本、合理化交易與融資機制才是正確的解方

政府若真心希望民眾買得起房,應該做的不是打壓,而是建構一個能夠有效釋出供給的市場機制。

包括簡化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流程、放寬建商融資條件、設立都更金融專案貸款、強化公辦整合平台、引導公有地開發,甚至檢討不合理的稅制與貸款限制,這些才是真正對症下藥的長期解方。

總結來說,台灣房價之所以居高不下,關鍵不在需求過熱,而在於供給嚴重不足。不是靠打房就能讓民眾買得起房,而是應該──

透過增加供給、降低建造成本、合理化交易與融資機制,創造一個可長可久、真正照顧居住需求的健康市場。

政府應當大澈大悟,放下錯誤的政策執念,回歸基本經濟邏輯,從擴大供給立即著手,才是真正的正道。

(延伸閱讀│台灣打房愈打愈漲?專家胡偉良為當前房價過高獻良策:4大分析、3大解方

* 專欄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