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看不見的「定時炸彈」?胡偉良解析:當金融控管遇上台灣老屋危機

政策目標與城市安全需求的對立,正在製造看不見的都市定時炸彈。

胡偉良
user

胡偉良

2025-08-18

瀏覽數 46,800+

胡偉良:金融穩定與居住安全本不該是對立命題。/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胡偉良:金融穩定與居住安全本不該是對立命題。/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人屋雙老」現象正成為台灣都市的集體困境:一邊是央行持續緊盯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強調37.1%「仍偏高」的金融風險;另一邊是全台逾半老屋亟待更新,卻因資金斷鏈而深陷整合泥潭。

一、老屋危機的現實圖景 

台灣都會區正面臨雙重老化挑戰:人口高齡化與建築超齡化交織,形成結構性困境。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全台超過30年屋齡的老舊建築佔比已突破50%,而迄今核定都更案件僅327件,每年不到40件,而危老重建核准量雖有1,874件,惟大多規模偏小,與台灣50年以上屋齡的老屋數量(超過100萬戶)相比,老屋的更新速度很明顯遠遠跟不上建物老化速度。

台北市的資料更為觸目驚心:44.6%的房屋稅繳納者為65歲以上長者,41%的地價稅繳納者屬於高齡群體。

這些數字背後隱藏著嚴峻現實:高齡屋主面對繁瑣的都更程序往往力不從心,繼承問題更導致產權日益碎片化,都使得都更的進程非常緩慢,而老屋不更新又加劇了年輕人口外流。

當前的老屋更新面臨四重技術門檻:

-產權整合困境:都更需75%-80%所有權人同意,危老重建更要求100%共識,而老屋的多層繼承又導致產權分散,使得整合更加困難。

-基地規模限制:台北市自劃更新單元需達302.5坪,500坪以下小型基地成功率僅17%,當面積愈大時整合變得更加困難。

-資金缺口擴大:第七波信用管制下,第二戶貸款成數降至5成,第三戶及豪宅僅3成,造成已購屋戶的資金籌措雪上加霜,從而影響建商的資金流入。

-老屋耐震之經濟與生命安全勘慮:斷層遍布全台,依照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對於活動斷層的解釋,第二類活動斷層仍具有相當活動度,代表全台有1/3鄰近斷層的老舊建築更不容易抵抗強烈地震。亦即老屋耐震之經濟與生命安全影響程度,不亞於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集中度所帶來的金融海嘯。

(延伸閱讀│災害來臨後悔莫及!胡偉良:台灣都更不能再拖的5個關鍵原因

二、央行管制的金融邏輯與現實衝擊

央行持續以不動產貸款集中度為調控核心,最新資料顯示該數值雖已降至37.1%,但楊金龍總裁仍直言「還是偏高」。此政策脈絡下,2024年9月推出的第七波信用管制堪稱史上最嚴:

-第二戶全國性限貸5成(原六都6成)。

-第三戶與豪宅貸款降至3成。

-取消名下有房者購屋寬限期。

-搭配存準率調升1碼(已連升3次)。

政策初衷在於抑制投機槓桿,但刀刃卻切中更新的資金鍊。建商開發動能與居民融資能力同步受創:

-土建融市場趨緩:彰銀預測2025年土建融將明顯趨緩,銀行對建築業放貸已更趨謹慎。

-換屋族陷入兩難:已有房產者購屋無寬限期,即使出售舊屋換新,期間資金週轉壓力劇增。

-預售交屋危機:簽約中買方面臨核貸不足風險,需急籌措30%資金缺口,此將導致房市糾紛與動盪。

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直指要害:「受影響的將是有真正住屋需求的民眾」。

當老舊建築中的住戶因貸款受限無法搬遷,政策保護的金融穩定,反成居住安全的潛在威脅。

(延伸閱讀│政府連續多年打房,首購族依然買不起?胡偉良:房市產生顯著變化,問題是……

三、管制政策與更新需求的根本矛盾

央行管控思維與都更現實存在錯配,暴露政策制定的結構性盲區:

會員免費參加 | 用一小時,一起來聽《造山者》導演說半導體傳奇怎麼來的?

-時間週期錯配:都更整合至完工交屋需7~15年,但信用管制按季調整,缺乏長期資金配套。

-物件識別錯配:將更新需求者與投資者等同限制,忽視更新案「以一換一」自住者的特殊性。

-工具效能錯配:用總量管制抑制房價,同步壓抑了都更數量成長,間接推高重建成本(土地佔房價50~70%),形成惡性循環。

-買賣雙方陷入僵持消耗戰:2025年上半年房市呈現「量縮價穩」格局,預售屋交易量連6個月低於5,000件。買方期待降價,賣方受建築成本制約(地價+工資+稅負)難降價,因而選擇惜售。

-銀行授信行為更趨保守:部分銀行僅願貸7成,利率起跳2.5%,核貸成數減少、額度壓縮。今年台北市房貸申請量已暴跌36.3%。

(延伸閱讀│「這數字」創10年新低!胡偉良:台灣房市崩盤的4大現實徵兆

四、解方探索:在金融安全與城市安全間找平衡

要打破僵局,需建立差別化金融支援體系,將更新需求從投資行為中剝離:

-設立都更專項貸款:針對核准更新案提供8成貸款,寬限期延長至5年。

-放寬「以一換一」認定:出售老舊住宅購入安全居所者,比照首購條件。

-高齡者換屋機制:65歲以上屋主售舊屋購電梯宅,給予稅率優惠與過渡融資。

同時簡化行政程序與提升誘因:

-降低公有地主導案件之住戶同意門檻:公有地佔比過半案件得免除或降低同意人數比例要求。

-擴大容獎適用:6米以下巷道都更額外給予5%容獎,解決施工困境。

-稅制精準調節:持有40(或50)年以上老屋未參與更新者,逐年遞增房屋稅。

-政府角色更需轉型:從管制者轉為促成者。像,台北市府規劃2026年拆除西寧國宅改建社宅,顯示公權力介入危險建築的迫切性。政府應優先將耐震未達一定標準的老建築納入公辦都更,並結合社群關懷解決高齡屋主參與障礙。

-金融檢查可同步精細化:對銀行老屋更新貸款設定差異化風險權重,引導資金流入高風險建築更新,而非全面緊縮。

(延伸閱讀│台灣打房愈打愈漲?專家胡偉良為當前房價過高獻良策:4大分析、3大解方

五、胡偉良觀點:了解市場真相才能對症下藥

台灣都市更新的真正困境,不在技術或資金,而在於政策視野的寬度:當央行只看見報表上37.1%的數字風險,卻看不見全台50%老屋中搖晃的樓梯、剝落的樑柱,以及住在其中顫抖的生命。

金融穩定與居住安全本不該是對立命題。政策制定者需要理解:允許老屋在資金斷鏈中腐朽,才是最大的系統性風險◦

(延伸閱讀│「住得起、住得好」的新時代會來嗎?胡偉良:政府與建商3面向攜手共創

* 專欄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走鋼索的中產階級
數位專題

走鋼索的中產階級

體感頻撐不起的夢想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