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市崩盤後還有出路嗎?專家胡偉良:從結構性失衡到改革契機

台灣房地產市場正面臨近20年來最嚴峻考驗。

胡偉良
user

胡偉良

2025-10-20

瀏覽數 250+

台灣房市崩盤後的出路:從結構性失衡到改革契機。/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台灣房市崩盤後的出路:從結構性失衡到改革契機。/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當房市陷入下行,最容易出現的現象是恐慌與誤判。許多人以為崩盤只是價格問題,其實更深層的是政策與信任的危機。身為房地產業者,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市場的繁榮與崩壞,往往不是單方面造成的,而是制度長期失衡的結果。我希望透過本文,讓大家看見「崩盤」背後的結構性因素,理解問題,才能真正走出恐懼。


台灣房地產市場正面臨近20年來最嚴峻的考驗。從交易量暴跌、預售轉讓潮、建商讓利開賣,到民眾信心大幅下滑,房市「崩壞」的警訊已無可迴避。

這場結構性危機,不僅是景氣循環的自然修正,更深層反映出台灣長期政策錯置、資金扭曲與供需失衡的系統性問題。

一、政策滯後與治理迷思:「亡羊補牢」式調控的代價

台灣房市的政策失靈,根源在於政府一貫的「事後補救」思維。房價暴漲時遲遲不介入,直到泡沫形成才開始打房;景氣反轉後又匆忙推出購屋補貼或青年貸款,試圖止血。

這種「亡羊補牢」的模式,不僅錯過調節時機,也讓市場信心一次次被政策搖擺所破壞。

央行自2022年起連續升息、實施集中度管制與72-2條款,確實壓抑了投資需求,但也讓開發案資金斷流、都更危老案融資困難。

胡偉良指出,這些政策忽略了房地產的長週期特性——

一個都更案動輒5至8年,若資金鏈中斷,不僅建商倒閉,連整個居住更新計畫都會陷入停擺

短期的信貸緊縮與房貸限縮,固然能讓價格修正,但若沒有長期供給側改革,最終仍難逃房市反覆震盪的命運。

(延伸閱讀│台灣房地產正處前所未有的動盪期?胡偉良:錯置的政策與錯位的市場

二、房地產市場融資的隱憂

金融機構受到集中度管制,不敢再大額曝險房地產;加上建築成本飆升與票貼收緊,造成許多案子卡在「開工難、動工難、完工更難」的惡性循環。若政府不儘快鬆綁合理融資機制,接下來可能出現大量建案延宕、停擺甚至「爛尾潮」。

(延伸閱讀│台灣房市罕見「爛尾樓」警訊!胡偉良分析5成因、5後果及3項解方

三、供需錯位的惡性循環:政策「頭痛醫頭」難治根

台灣房市的結構性矛盾在於——土地極度集中、人口過度擁擠、建築老化嚴重。雙北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過9,000人,但可供新建的素地卻逐年遞減。土地稀缺推升房價,而「一坪換一坪的迷失」又讓都更整合更困難。

政府長期採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作法:房價漲就打房、交易冷就救市,從未真正面對問題本質——供給結構失衡。

要讓房市回歸健康,唯有從源頭改善:簡化都更流程、放寬容積獎勵、建立區段徵收與公辦都更並行制度。

(延伸閱讀│房市與政策的隱形衝突?胡偉良:從央行集中度管制看台灣居住安全的失衡

四、稅制扭曲:低持有稅與高交易稅的錯亂組合

台灣房屋稅與地價稅長期偏低,導致「囤房」成為理性選項。財政部資料顯示,全台擁有四戶以上房屋者逾50萬人,但其持有稅負遠低於國際標準。反觀交易費用卻高企,使市場流通性降低,中古屋釋出意願減少。

這種「低持有、高交易」的稅制設計,反而讓市場僵化、房價盤堅。要改善,應朝向持有課稅、交易減稅的方向調整,讓資金回歸流動,並鼓勵釋出閒置資產。

(延伸閱讀│台灣住宅核心困境不在「房屋數量」!胡偉良:在於「這2件事」嚴重失衡

活動免費報名>>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親臨,邀你一起共振台灣之聲

五、跨世代居住正義:青貧世代的購屋絕望

年輕世代的居住問題,是台灣社會對立的導火線。30歲以下族群的房價所得比高達15倍,遠高於國際合理範圍。這意味著,即使不吃不喝15年,也難買得起一間房。

政府推出的新青安貸款表面上幫助青年圓夢,實際卻是把他們推向更高槓桿與更長期負債的陷阱。一旦市場下修或失業風險上升,這批高負債年輕族群將首當其衝。

居住正義不應只是口號,而是要在制度上重建公平。應積極發展租賃市場、推動社會住宅供給、導入長期租約保障機制,讓「租得起」成為「買不起」的替代選項。

(延伸閱讀│房價由富人決定,房租由普通人決定……買房和租房那一個好?

六、營建成本高漲:房價降不下來的真正原因

許多人誤以為建商哄抬房價,但事實上,營建成本才是推升價格的主因之一。勞動部統計顯示,營造業平均年齡超過48歲,年輕勞工比例不足兩成。

人力短缺導致工資連年上漲,加上鋼筋、水泥等原物料漲幅超過20~30%,使得每坪建築成本(營造+管銷完費)已突破30萬元。

再加上耐震、綠建築、智慧化等新制規範,品質雖提升,但成本同樣高漲。若無法透過模組化施工、預鑄工法、AI+BIM技術降低成本,房價恐難有實質下修空間。

(延伸閱讀│高房價是建商賺走暴利?專家胡偉良分析背後4種「想不到的成本」

七、資金氾濫與投資管道缺乏

台灣多年來資金過剩,超額儲蓄率連續超過10%,但可投資的產業有限。股市波動大、利率偏低,使得房地產成為最穩定的「避風港」。這也是為何即使政府打房,仍有大批資金湧入預售市場的原因。

若政府不開發新的投資渠道(如基礎建設REITs、綠能債券、長照產業基金等),這些游資仍會回流房市。真正的打房,必須建立「房產之外的投資選擇」。

(延伸閱讀│台灣房市因「打房」跌落神壇?胡偉良:房地產影響經濟遠超過GDP貢獻

八、社會觀念的轉折:從「有土斯有財」到「住得好才重要」

房地產長期被視為身份與安全感的象徵。8成以上民眾認為「一定要買房」,導致台灣的租賃市場長期發展不足。這種觀念讓家庭資源過度集中於房產投資,排擠教育、創業與生活消費。

未來社會的轉型必須從觀念著手——擁有房子不再是唯一成功標誌,「住得安心、住得舒適」才是新的價值觀。政府可透過稅制優惠與長期租約鼓勵租屋制度化,並讓企業與民間力量參與社宅建設,建立完整的租屋生態系。

(延伸閱讀│「住得起、住得好」的新時代會來嗎?胡偉良:政府與建商3面向攜手共創

九、胡偉良觀點:崩盤不是終點,而是重建的開始

台灣房市正在經歷一場必要的修正。泡沫破裂雖帶來痛苦,但也是重新定義市場的契機。當投資導向轉為居住導向、當炒作思維讓位於品質與安全、當政策從事後反應走向前瞻規劃,台灣的房地產市場才有機會脫胎換骨。

未來10年,房市的成敗將不在價格,而在信任與制度。唯有政府、業界與社會三方攜手,讓市場回歸理性、讓居住回歸人本,台灣房市才可能走出崩盤陰霾,邁向健康與永續的新時代。

(延伸閱讀│台灣房地產崩壞已難避免?胡偉良:5大因素看未來房市「唯一解方」

* 專欄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