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住宅核心困境不在「房屋數量」!胡偉良:在於「這2件事」嚴重失衡

台灣住宅應從數量充足走向宜居好宅的追求。

胡偉良
user

胡偉良

2025-10-13

瀏覽數 6,500+

胡偉良:台灣住宅應從數量充足走向宜居好宅的追求/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胡偉良:台灣住宅應從數量充足走向宜居好宅的追求/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台灣的住宅問題,常被簡化為「房價過高」與「供給不足」的二元對立。然而,若深入探究家戶結構、建築品質與居住機能,便會發現核心困境不在於房屋「數量」,而在於「品質」與「分配」的嚴重失衡。台灣正面臨一個看似矛盾的局面:既有大量空閒住宅,卻也存在難以滿足的居住需求。邁向真正的宜居,是一條需要從政策、市場與社會觀念共同轉型的漫長之路。

台灣的住宅問題,常被簡化為「房價過高」與「供給不足」的二元對立。然而,若深入探究家戶結構、建築品質與居住機能,便會發現核心困境不在於房屋「數量」,而在於「品質」與「分配」的嚴重失衡。

台灣正面臨一個看似矛盾的局面:既有大量空閒住宅,卻也存在難以滿足的居住需求。

邁向真正的宜居,是一條需要從政策、市場與社會觀念共同轉型的漫長之路。

一、 數量與家戶的錯配:隱藏性的供給不足

從總量來看,台灣的空屋率長期維持在一定高位,房屋數量理論上多於家戶數量。然而,這種宏觀數據掩蓋了微觀層面的嚴重錯配。

首先,區域分配極度不均。人口持續向六都,特別是雙北都會區集中,但新增住宅供給卻因土地稀缺與成本高昂而受限。這導致需求熱區的供給相對不足,房價與租金易漲難跌。

反之,在鄉村與偏遠地區,雖有大量空屋,但因就業機會、公共服務與交通機能不足,無法有效吸引人口入住,形成無效供給。

其次,家戶結構持續變遷。隨著單身、頂客族、高齡獨居戶的增加,家戶規模持續縮小,對住宅單元的需求總數上升。然而,市場上主流的供給仍以3至4房為主力,未能充分呼應小宅化、多元化的趨勢。

許多老舊社區充斥著不適合現代小家庭居住的隔間,而新建案則為了壓低總價,將坪數縮減至極致,犧牲了基本的生活空間。因此,總量上的「充足」無法轉化為有效且合宜的供給。

(延伸閱讀│政府連續多年打房,首購族依然買不起?胡偉良:房市產生顯著變化,問題是……

二、 安全與耐震的隱憂:看不見的居住風險

台灣地處地震帶,住宅的耐震能力是宜居性的最基本前提。然而,全台仍有大量於1999年「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大幅修正前興建的老舊建築。這些建築物可能不符合現行的抗震標準,是都會區中潛藏的巨大風險。

儘管政府推動危老重建與都更,但面臨整合困難、容積獎勵誘因不足、民眾對建築安全意識參差等挑戰,更新速度遠遠跟不上風險累積的速度。對於許多居住在老舊公寓的民眾而言,「安全」仍是一種奢求,每一次地震都是對家園能否存續的考驗。將這些高風險住宅更新為安全耐震的居所,是當前最迫切的居住正義課題。

(延伸閱讀│看不見的「定時炸彈」?胡偉良解析:當金融控管遇上台灣老屋危機

三、 居住舒適度的匱乏:被犧牲的生活品質

超越基本的安全需求,現代住宅應追求更高的舒適度,但台灣住宅在此方面普遍表現不佳。

1. 採光與通風:都會區的高密度開發,導致棟距過近,許多住宅即使白天也需開燈,自然通風更是奢望。狹小侷促的陽台常被加蓋或堆滿雜物,失去了作為與自然中介空間的功能。

訂遠見就送西堤餐券!只要2,880立即訂閱>>

2. 減噪隔音:樓板衝擊音是集合住宅最常見的鄰居糾紛來源。台灣對於分戶樓板衝擊音的隔音標準直至近年才趨於嚴格,導致大量既有住宅的隔音效果不佳,嚴重影響居住安寧。

3. 適老設施與智慧化:面對高齡化社會,台灣的住宅環境普遍缺乏「通用設計」思維。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成為長者與行動不便者的「垂直監獄」。浴室缺乏防滑與扶手設計,增加了居家跌倒的風險。

同時,智慧化住宅雖是趨勢,但多數僅停留在門禁對講與監控系統,未能整合能源管理、健康照護與生活服務,對於提升生活便利性的實質幫助有限。

(延伸閱讀│「這數字」創10年新低!胡偉良:台灣房市崩盤的4大現實徵兆

四、 方便性機能的落差:現代生活的必要配備

宜居性也體現在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上,而台灣住宅,特別是舊有住宅,在以下方面存在明顯落差:

1. 電梯:台灣屋齡超過30年的老舊公寓占比極高,其中絕大多數沒有電梯。隨著人口老化,加裝電梯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同樣面臨費用分攤、空間取得與法規申請等難題。

2. 停車空間:都會區停車位一位難求,許多老社區缺乏規劃充足的停車空間,導致巷弄間停滿車輛,不僅影響救災動線,也造成居住環境的混亂與壓迫感。

3. 清潔與垃圾處理:都會區集合住宅雖多數有垃圾集中場,但定時定點的垃圾清運方式,對於雙薪家庭或工作時間不固定者仍造成不便。社區公共空間(如梯廳、走廊)的清潔維護品質,也直接影響居住尊嚴與社區認同。

(延伸閱讀│「住得起、住得好」的新時代會來嗎?胡偉良:政府與建商3面向攜手共創

五、胡偉良觀點:從「有屋住」到「住好屋」的典範轉移

品嘉建設胡偉良認為,台灣的住宅問題已從「數量不足」的階段,進入「品質不佳」與「結構錯配」的深水區。解決之道必須是多管齊下:

· 政策引導:除了持續推動危老都更,政府應透過稅制、補助與法規,引導市場供給更符合小家庭、高齡者需求的住宅單元,並嚴格要求新建築的節能、隔音與通用設計標準。對於老舊住宅的性能提升(如加裝電梯、改善防水隔熱),也應提供更積極的輔導與資源。

· 市場創新:建商與開發商應跳脫追求高週轉率的思維,轉向打造注重長期價值與居住品質的「好宅」。建築設計應更重視與環境的融合,引入綠建築、智慧建築技術,提升能源效率與居住便利性。

· 社會意識提升:購屋者與居住者應逐漸將關注點從「地段」與「坪數」,擴展至建築結構安全、節能性能、隔音效果與社區管理等面向。用市場需求的力量,促使供給端進行改革。

宜居,不應只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應是全民共享的基本權利

台灣需要一場從政府、產業到民眾的「居住品質革命」,才能真正讓每一個家,成為安全、舒適、尊嚴的避風港。

(延伸閱讀│「這數字」為何決定台灣民眾幸福感?胡偉良:經濟成長與民生嚴重脫鉤

* 專欄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