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房地產市場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動盪時期。政府雖然口口聲聲強調要壓抑高漲的房價,但實際推出的政策往往並未對症下藥,反而在市場中製造出更多亂象。房市下修的同時,資金快速出逃至股市與ETF;信用管制的加劇,使得房市可貸資金大量減少,讓原本就緊繃的市場供需失衡更加惡化。這樣的「房市之亂」,不僅造成購屋族群的焦慮,更可能演變成金融與社會的系統性風險。
一、政策的雙刃劍:新青安與信用管制的矛盾
新青安貸款自112年(2023年)8月1日上路以來,至今(114年7月底)已協助近13萬戶無自有住宅家庭購屋安居。這在數字上看似一項重大政績,但實際效果卻因政策不配套而大打折扣。
多年來政府在房市調控上不積極,任由投機炒作盛行,造成房價節節攀升,年輕人買不起房、不敢成家的困境早已成為社會常態,甚至演變為國安問題。
如今,新青安雖然打著「幫助首購族」的旗號,卻與嚴苛的信用管制並行:借款人限貸一次、強制徵提自住切結書,導致部分家庭在現實壓力下無法靈活調度資金。
更大的隱憂在於,政策制定者只顧及「防堵炒作」的單一面向,卻忽視了當市場反轉、經濟惡化時,消費者的退場機制何在?
在未來三年內,實際擺在眼前的將是近40萬戶的交屋潮,倘若金融環境或房市進一步惡化,購屋族群恐將成為制度與法律失衡下的犧牲者。
(延伸閱讀│「這數字」創10年新低!胡偉良:台灣房市崩盤的4大現實徵兆)
二、錯置的打房,歷史已給我們警示
胡偉良過去多次指出,政府錯誤的打房政策,非但無助於房市健康發展,反而可能引爆更大的危機。歷史上已有前車之鑑:
1. 1990年代的日本:政府在資產泡沫高漲時,祭出嚴苛的信貸緊縮,導致房市急凍、金融體系崩潰,經濟陷入「失落的30年」。
2. 2020年的中國:政府以「三道紅線」全面壓制房企融資,讓原本就高槓桿運作的房地產企業集體爆雷,恒大、碧桂園相繼倒下,房市信心徹底潰散。
台灣當前的政策氛圍,正逐步走向相似的路徑。單純壓抑需求、收緊資金,或許能在短期內壓下房價,但卻忽略了「供給不足」與「營造成本高漲」的根本問題。一旦市場信心遭到摧毀,房市非但不能平穩,反而可能步上日本與中國的後塵,陷入長期的停滯與恐慌。
(延伸閱讀│中國房地產暴富時代宣告結束?胡偉良:台灣讓人絕望的高房價有解?)
三、供給面問題才是房價的根本矛盾
房價之所以高漲,並非單純來自於投機,而是多重因素交織:
1. 老屋過半,改建迫切:台灣50年以上屋齡的老屋已超過總住宅的一半,急需更新。然而,都市更新的程序繁複、地主協調不易,使得新屋供給長期不足,進一步推高市場價格。
2. 營造成本逐年上升:原物料價格高漲、缺工問題嚴重,使得營建成本居高不下。建商為了維持利潤,只能將成本轉嫁至房價。
3. 土地供應不足:台北市等核心區域土地供應稀缺,容積率限制嚴格,導致新建案多集中於蛋白與蛋殼區域,形成區域價格失衡。
在這樣的結構性背景下,政府卻選擇以需求面壓制為主,反而讓問題更加嚴重。
(延伸閱讀│「住得起、住得好」的新時代會來嗎?胡偉良:政府與建商3面向攜手共創)
四、解方:走向真正的健康房市
要讓台灣房市走出亂局,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全面推動都市更新:降低同意門檻、簡化程序,加速危老與都更案件;透過區段徵收與公辦都更,釋放蛋黃區新屋供給。
2. 降低營造成本:發展模組化建築、預鑄工法、大量採購,降低建造單價;政府應設立專案融資與補貼,協助建商降低資金壓力。
3. 建立退場機制:在消費者因經濟困難無法交屋時,應提供合理的解約或轉換機制,避免民眾因制度僵化而成為犧牲者。
4. 市場透明化:加強實價登錄與資訊公開,讓市場更具透明度,減少炒作空間。
5. 政策從「打房」轉向「穩市」:政府角色應該是「引導市場健康發展」,而不是「以壓制為唯一手段」。
(延伸閱讀│如何解決高房價、讓民眾住得起好宅?胡偉良:根本之道唯靠「這2點」)
五、胡偉良觀點:將政策焦點從「防炒作」轉向「供給改革」
品嘉建設胡偉良認為,房市之亂的根源,不在於民眾想要買房,而在於政策的錯置與供給面的忽視。當前的信用緊縮與限貸措施,不僅讓房市資金鏈更為緊張,也讓年輕世代的購屋夢更加遙不可及。
歷史已經給我們足夠警示:日本的失落、中國的崩盤,都證明了單純壓抑需求只會帶來長期的傷害。台灣必須汲取教訓,將政策焦點從「防炒作」轉向「供給改革」,透過都市更新與成本下降,才可能真正落實「住得起、住得好」的社會願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而行萬里路又不如跟對老師,胡偉良的文章希望帶給大家正確、創新的思維,協助大家走向財富之路。
(延伸閱讀│政府、建商、民眾三方共贏!胡偉良:房價要降,「這2個字」比打房更有效)
* 專欄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