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與國際學制接軌,台灣多所大學近年積極推動學期週數變革,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截至114學年,共有12所國立大學實施一學期16週制度。其中,包含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等在內共8所學校,今年底將迎來長達65天的史上最長寒假。哪些學校會放兩個月的寒假呢?太長的假期讓人擔憂學生的學業恐荒廢,各校在寒假期間,會如何引導學生善用假期?其他國家的大學,學期週數的安排又是如何呢?
台灣之所以迎來史上最長寒假,要回溯到2022年,為了與國際標準接軌,台灣國內大學推動學制變革,縮短學期週數就是其中一項改變。台大率先從2022年8月起試行縮短學期為16週,並與同為國立台灣大學系統的台師大、台科大共同推動,其後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台北大學等其他國立大學也陸續跟進採行16週學期制。
今年寒假,台大、台師大、台科大、政治大學、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及屏東大學等8校,因選擇在114學年(2025年)的9月1日開始第一學期的課程,期末考訂於12月15日至19日之間,接下來寒假將從12月22日(週一)開始,到2026年2月23日才開始第二學期課程。若加上寒假前的週末,實際放假天數多達65天,是史上之最。
另外,中興大學、中山大學、台北大學及暨南國際大學等4校,第一學期的開學日是在2025年9月8日,故而寒假開始的日期也稍遲一週,是從12月29日(週一)開始,同樣是到過完農曆春節的2026年2月23日為止,加上12月27日、28日兩天週末,寒假放假天數58天。
寒假變長的原因:與國際學制接軌
過去台灣的大學,一學期通常是18週制,而國外大學則多為16週,例如美國的大學是16至17週,與台灣學制相同的美國大學如哈佛大學、伊利諾大學等,一學期的長度是16週,而其他亞洲的大學,日本普遍為15到17週、香港大學是16週、韓國的首爾大學則是15週,台灣的大學學期週數比大多數國家的學校都長。
其他的例子,還有分為三學期的英國大學,兩個授課學期約10週、加上以考試或寫論文為主,週數更短的第三學期。
為與國際學制接軌,以台大為首的國立大學縮短學期週數,高教公會表示,此舉可減少教師備課時間和學生對課程疲乏的情形,在各校重視教師研究的產學合作成果的環境下,大學老師也能有更多時間投入相關領域。
除了前述12所大學實施一學期16週新制之外,其他部分大學也進行彈性調整學期週數,諸如台灣藝術大學、高雄大學等校,採用16+2週彈性修業措施,學期正式的授課週數為16週,另外2週用於彈性學習;而成功大學採取15+3週的課程安排,在學期前15週上完課,最後3週進行彈性課程或期末評量。
對於各校的不同安排,教育部表示原則上尊重學校推動彈性與自主教學的相關規劃。
各校安排與配套,有寒修課程?
面對長達兩個月的超長寒假,各校及相關單位也開始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善用時間。
台大首度規劃「寒修課程」,鼓勵學生進行多元、跨域與自主學習,寒修課程的實施期程為2025年12月22日至2026年2月11日,為期七週,課程最低授課以一週以上為原則,並符合教育部18小時折抵1學分的規定,讓學生在寒假也能獲得學分。台大校方也為鼓勵教師開課提供誘因,例如課程將納入114學年度的授課時數計算,且開設具實習或見習性質的課程,每門課最高可獲得新臺幣七萬元的經費補助。
此外,台大也通過規劃,若因新增國定假日或勞動節全國放假導致需補課,第17週可彈性補課。
陽明交大則未開設實體課程,不過規劃非同步線上授課的基礎科學課程,供學生在寒假期間也能持續學習。
而台師大的做法不同,該校教務處表示,考量台師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高,寒假已有短期赴外交流和實習等多種選擇,因此暫不安排寒修課程,專注於持續強化夏季學期的課程。
資料來源:各校官網與訪談整理
教育部也建議,學校可在較長的寒假當中,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與活動,而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提醒,若沒有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過長的假期可能會被荒廢,失去教育意義,建議學校應提供更多實習或專題機會。
另外,超過兩個月的寒假,也讓遊學團業者鎖定商機,推出多種長天數、遠距離的留遊學團,地點包括澳洲、加拿大和歐美國家等,費用一天約8千到1萬元左右,若是三週的遊學團,平均費用約20萬元。業者表示目前留遊學團的詢問度較往年增加一成左右,報名人數也上升5%以上,看好能夠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