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經濟部長龔明鑫16日舉行首場媒體交流會,暢談未來施政方向。上任半個月來,他幾乎每天奔波全台,傾聽產業心聲,並針對AI、半導體、能源轉型、中小企業出海及人才培育等議題提出行動方案。他強調,台灣經濟在過去八年經歷美中貿易戰、疫情與關稅挑戰,仍交出亮眼成績,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達6.75%,人均GDP突破3.8萬美元,首次超越韓國,「這是民眾與政府共同努力的成果。」對於未來,他要如何展現策略力,擘劃經濟藍圖?
上任半個月來,奔波台灣各地,傾聽產業心聲的經濟部長龔明鑫,今天(16日)舉辦媒體交流會,闡述未來施政重點。媒體的陣仗依舊龐大,堪比前經濟部長郭智輝的交流會,畢竟龔明鑫當前遇到的經濟發展壓力,不比郭智輝輕鬆,包括對等關稅、能源轉型、淨零永續等等,皆與國人息息相關。
前後兩任經濟部長風格迥異,郭智輝偏向實務操作型,擅長整合企業資源、打造海外園區與觀光消費誘因;龔明鑫則是學者出身、善於策略規劃與長期佈局,兼顧理論與政策。令人好奇,龔明鑫上任後,會展現何種手腕?行事風格又是如何?
台灣人均GDP首度超韓,AI、半導體是關鍵
「台灣經濟在過去八年歷經美中貿易戰、疫情與關稅衝擊,仍交出亮眼成績。」龔明鑫今天一開場就捎來好消息,2025年上半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6.75%,人均GDP突破3.8萬美元,首次超越韓國,「這些成果是民眾與政府共同努力打拼的結果」。
他不諱言,台灣經濟發展超越競爭國,最重要的還是「AI與半導體」。
龔明鑫回顧,2016年經濟低迷時,政府即鎖定新成長動能,推動5+2產業及前瞻基礎建設,吸引台商回流,並積極應對國際供應鏈重組,今年半導體展,正是產業長期佈局開花結果的時刻。他觀察發現,半導體展吸引國內外重要人士來台,「台灣有主場優勢,我們擬定的產業推動方向會是國際的發展依據,顯示我們正在成為產業的重要力量與平台。」
龔明鑫屢屢強調「機會永遠留給準備好的人」,近期的產業趨勢如CoWoS、矽光子、量子計算與機器人,企業都是十幾年前就開始規劃,現在才能迅速供貨,經濟部未來責無旁貸。
台灣的未來,有四大挑戰
面對未來,龔明鑫點出四大挑戰,包括極端氣候、地緣政治變化、關稅與需求不確定,以及關鍵材料與技術限制,「有些是長期存在的問題,有些是新的課題,我們都要面對、克服。」
為此,經濟部見招拆招,除了推動「新治水、新供水」政策,強化防洪與供水韌性,並持續推進能源轉型2.0,涵蓋光電、風電、氫能、地熱與儲能,並提升電網安全,今年綠電發電量目標15%。
由於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影響中小企業發展與企業國際布局,龔明鑫表示,將協助中小企業加碼外銷,拓展各國市場,同時推動AI與綠能人才培育45萬人次,並預計引進12萬國際專業人才,持續投入研發與新科技。他也延續與工商團體季度會晤及KPI追蹤模式,涵蓋中小企業拓銷、金融支持、產業缺工、會展經濟及海外園區布局,確保政策與產業需求接軌。
至於全台民眾最關心的能源與民生供應問題,同場的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說明,興達電廠9月9日事故發生在測試機組,尚未交由台電接管,事故原因仍由廠商調查;他指出,高雄市府要求同步檢查新一號機,台電正在進行系統性盤查,「雖然目前有一定程度壓力,但夜尖峰備轉容量仍能維持6%,若10月完成盤查並恢復運轉,供電穩定度將提升。」
龔明鑫強調,總統已將「經濟優先」列為四大優先方向之一,經濟部責無旁貸,政策制定將持續傾聽企業界聲音,透過與公協會及中小企業座談,確認政策方向是否符合產業需求。
面對國際關稅調查或供應鏈挑戰,經濟部將與企業密切合作,確保台灣在半導體、AI及新科技領域保持領先。
學者出身的龔明鑫,曾任國發會主委,如今轉戰經濟部,他鎖定的重點是產業升級、AI與半導體領先、能源轉型,以及中小企業出海搶市場,即便前方挑戰重重,他仍自信滿滿地說:「機會永遠留給準備好的人。」台灣經濟的下一步,就看這位學者型部長如何用理論與實務,接棒過去的亮眼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