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主計總處的預估,台灣明年的人均GDP將突破4萬美元,短短5年從站穩3萬美元,再攻克4萬美元的高地,顯示台灣近年經濟增長的強勢。但是國人大多對此無感,原因到底在哪?國內經濟專家分析,其實這個表現亮眼的數據背後,是靠兩個因素達成,卻不一定能讓民眾看到自身收入成長,或尋找到向上流動的新機會。
主計總處日前報喜,預計台灣2026年人均GDP將首度突破4萬美元,達4萬1019美元。以IMF估計的2025年各國排名來看,台灣將成全球第28富,勝過日、韓來到世界前列。距離上一個達成的人均GDP3萬美元里程碑,台灣僅花了5年就來到下個階段的4萬美元,主計總處指出,明年台灣人均GDP突破4萬美元的主因有二,一是GDP規模持續成長、二是新台幣升值的匯率因素。
觀察台灣近年人均GDP走勢,疫情前的2019年為2萬5998美元,疫情期間的2020年來到2萬8705美元、2021年站上3萬美元,來到3萬3111美元。接著疫後的2022年與2023年,台灣人均GDP略為縮水,來到3萬2827美元與3萬2442美元,2024年再度呈成長趨勢,增加至3萬4040美元。至於今年,預估將暴增至3萬8066美元,明年則來到4萬1019美元。
GDP提升,匯率走升是主因
根據主計總處揭露的算法,台灣GDP算法採支出面計算,公式為:民間消費+民間投資+公營事業投資+政府消費+政府投資+淨輸出。中經院副研究員戴志言分析,像是政府投資,這幾年都沒有太大的變化,民間投資方面,除了半導體與AI外也沒有太好的投資標的,能投的領域大概也都投得差不多了。換句話說,台灣人均GDP直線上升,台幣匯率走升應是主因。
他解釋,由於GDP是以美元為單位進行計算,今年台幣兌美元升勢顯著,甚至一度碰到28字頭,GDP的數字自然就會上升不少。此外,由於人均GDP的數字,是由整體GDP除以人口數而得出,台灣人口總數逐年下降,連帶也影響人均GDP數字走升。至於經濟成長率的影響,主計總處預估的數字,2026年為2.81%,幅度不高,應不是人均GDP數字走升的主因。
另外,台灣人均GDP雖有顯著成長,但產業狀況各異,對GDP貢獻度較高的產業為製造業,而其中大部分又來自資通訊、半導體......等台灣既有優勢產業,「如果你是在這個行業裡面的,這幾年的薪水、薪資都會很不錯;但如果你將目光放到就業人數相對多、但對GDP貢獻度較低的服務業那塊,那可能看到的就是另一個情況了。」
M型化加劇,專家提出三項解方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指出,以台灣去年的人均GDP來看,人均所得來到110萬左右,但總薪資中位數只有52.5萬元,代表這個數字是靠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薪資拉上來的,台灣已出現產業兩極化現象。他說,人均GDP突破4萬,代表台灣逐步邁向先進國家,已躋身亞洲富國之一,但亮眼數字的背後,M型化問題卻逐步加劇,高科技一支獨秀,傳產慘兮兮;甚至由於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重構全球經貿格局,未來高科技產業可能也會M型化,「一些成熟製程慢慢也會掉隊。」
王健全建議,為因應變局,政府應協助科技多樣化,「台灣不能只有半導體」,透過資金的引導、類主權基金等工具,扶持AI、5G等相關產業發展。另外,服務業不能只談升級轉型,還需「跨域轉型」,因為前瞻未來高通膨時代,就算傳產每年薪資調升3%至5%,恐也應接不暇,必須要跨域到高成長領域,才有機會找出新路。最後則是服務業必須鬆綁、產業化,化解M型加劇的趨勢。
「台灣年輕人多數在服務業工作,但服務業沒有鬆綁、轉型,沒有把過剩的資金導到服務業來,導致錢都跑到房地產飆漲,」年輕人更住不起,社會M型發展更劇烈。他說,尤其川普因素,未來半導體的發展已非台灣能自我掌控,相反,真正能讓台灣「操之在己」的,則是服務業這一塊。
王健全直言,目前台灣的服務業充斥太多社福思考,例如長照,政府雖然力推長照3.0,但預算不足,導致整個長照產業破破碎碎,只能找外勞與護理人員應急,不是沒有人願意投入這個領域,就是留下來的人看不到未來。若政府能透過相關工具,將過剩資金導入長照產業,並予以鬆綁、產業化,投資者有報酬,產業發展也可以邁入正向循環,吸引更多人進來創富。「年輕人要的是環境好、薪水優渥又能看得到願景的工作,若長照能走向這個方向,將來年輕人就會有機會。」
學費若跟英國一樣高,教育產業如何勝出?
戴志言也說,站上高基期後,未來台灣的產業政策恐怕需要進行調整,因為過去既有的成長策略,恐將不再有效。台灣人均GDP若要長期站穩4萬美元以上,產業要成長方法只有兩個途徑,一是往更高端的方向進軍;二是到海外進行併購強化實力。這代表台灣的產業,必須從原來倚賴低匯率出口的形態,轉換成較有國際市場、國際經營能力的形態。
比如說高教產業,若未來對國際生來說,到台灣就讀大專院校攻讀碩博士,學費不比英國便宜多少,「那我們就要捫心自問,台灣能否提供同等的服務品質、名譽,」否則未來吸引國際生來台就讀的難度,只會更高。同樣的,以觀光產業來說,「人均4萬美元,外國人到台灣消費應該都會覺得貴,」因為跟日本相較,品質差不多的東西,在日本買卻比台灣便宜很多,要能在這個格局下推動國際觀光,就需要改變原先講究CP值的作法。
當台灣的人均GDP站上新高點,過去創造經濟成長的藥方恐將失效,能否繼續往更高的境界邁進,找出成長的新藥方將是未來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