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的孤老現象日益嚴峻,老化與獨居問題正加速交疊。根據北市府7月發布報告,高齡家庭(戶內全為65歲以上)5年成長50.13%,其中單人高齡家庭更暴增74.85%。學者指出,人口外移與社經結構變化共同推升孤老比例,「孤獨死」恐成下波高齡危機,籲政府與民間攜手強化社區支持網絡。
根據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發布《台北市高齡家庭醫療支出趨勢分析》,截至2024年底,台北市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23.06%,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
報告指出,高齡家庭戶數達18.27萬戶,占全市17.24%,較五年前增加 50.13%;而「單人高齡家庭」更暴增74.85%,報告更直言「巨幅增加不容小覷」。
另外,報告也顯示,台北市家庭結構快速轉向「單人化、高齡化」,核心家庭大幅減少,單人戶與夫婦家庭急速上升,反映晚婚、不婚與少子化趨勢。
北市孤老比例攀升,人口外流、社經屬性都推了一把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指出,台北市孤老獨居現象加劇,可歸因於兩大主因。首先,高房價讓許多原本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為了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不得不搬離市區,也因此推升獨居人口的比例。
其次,首都居民的社經背景特徵,也是關鍵因素。由於受教育程度高、不婚比例偏高,許多當年有能力在市區購屋的單身人士,如今年長後多獨居生活,逐漸形成所謂的孤老族群。
面對單人高齡家庭快速增長的趨勢,辛炳隆認為,「孤獨死」是政府最應關注的社會風險。他表示,許多高齡者不願意入住養老機構,偏好在家養老,若缺乏社會網絡支持,極可能發生憾事。
「孤獨死」風險最大,日本經驗引以為鑑
辛炳隆指出,此現象涵蓋兩類獨居長者:一類是有子女但未同住者,另一類是因不婚而無子女者。對於前者,他建議應探討如何強化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聯繫,維持家庭功能支持;至於後者,則須引以為鑑日本經驗,警惕大都會區人際關係淡薄,鄰里網絡聯繫功能不彰所導致的孤獨死問題。
談到「家人照顧」功能可能消失的現實,辛炳隆認為,須強化社區和公部門的社會支持系統,建議北市府利用現有的村里體系(如里長辦公室、長照服務)來發揮功能。
更重要的是,應從被動接受服務,轉向主動出擊。例如,效法部分偏鄉地區的送餐服務,它不僅提供餐點,更扮演主動關懷和探訪的角色。政府應掌握社區內獨居長者的名單,透過里鄰組織等管道,主動探訪、關懷,避免功能末端失能。
辛炳隆提醒,中壯年族群也應及早為自身老後生活準備。這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個人具預作準備的意識,無論在經濟、社會參與或體能上,都應提早規劃、強化能力,以延緩失能、維持生活品質。
強化社區支持,化被動為主動
辛炳隆說,營造友善的職場與社區環境,讓年長者能持續參與社會,不論是為了經濟,還是成就感,盡量維持身心更健康,是減緩老化、預防經濟弱勢的關鍵。
他表示,除了經濟弱勢長者,另一群「有錢但孤單」的高齡族群更值得社會關注。這些人經濟無虞,卻因一生未婚或獨居,缺乏社會連結,若哪天發生意外,可能無人察覺。他建議政府除了建立主動追蹤與關懷機制,也應推廣「生前契約」等預作準備的觀念,讓長者能為自己的老後與身後生活提早安排。
針對外界憂心台灣高齡就業率偏低,他提出不同觀點。「戰後嬰兒潮世代的長者,是台灣富裕的一代。那個年代,房價低、薪資高、儲蓄多,所以能提早退休。」
辛炳隆也提到,隨著薪資停滯、房價高漲、儲蓄有限,退休將成為一種奢侈,「未來的老人」勢必被迫持續工作。他強調,屆時社會真正該關注的,並非就業率高低,而是如何避免步上日韓後塵,出現「工作貧窮」與「找不到工作」的老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