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理工科碩博生占比較早年變少,被視為較冷門的人社科領域碩博生始終有一定的量。不過不少大學教授憂心,對部分人文科系來說這不見得可喜,因為有些學生不盡然適合念碩博班,有時是因找不到出路才繼續念,有些情況甚至會因個人基礎不佳影響整體教學品質,系所卻因考量招生率不得不收。
一位文科教授指出,過去讀碩博班者一般都是對研究有高度熱情,但該領域教授圈普遍發現,近年愈來愈多學生讀博班是因拿到碩士後不知做什麼,博班學生普遍程度也因此不見得理想。至於真正有學術潛力者,反而因其他條件也很優秀,常早早投入業界。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台北大學歷史系合聘教授林玉茹說,文科和理工科就業最大差別是,理工念科碩博士的CP值較低,很多單位甚至不用碩博士;文科的業界狀況則是若有碩士學位,薪水相對較高。
林玉茹觀察,也有部分碩博生是因業界理想的工作少,因此繼續待在學校。尤其是現在讀博士班可拿比較多的經費,所得可能比去業界高,部分學生也因此愈讀愈久。
林玉茹感慨,但這背後的問題是,愈來愈多文科碩博生面臨工作難求,如同隱性失業。即使最後拿了土博士甚至洋博士,在大學或研究機構都很難找到工作,原因是近年許多大學在雙語政策下強調用全英文授課,導致只用外國人教授。
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楊宗翰,也對文科碩博生數雖未衰退、品質卻下降很有感。他指出,文科碩博班情況要分公校、私校談,公校人數較少萎縮,原因是學生都從私校往公校移動,系方則因擔心招生率不佳遭校方甚至教育部檢討,只好降低標準,造成教學現場有很多不適合讀碩博班的學生。
楊宗翰舉例,近年愈來愈多退休族來攻讀碩博士,退休後有心讀書雖是美事,但若原本大學所念科系和碩博班主修差太遠,又未積極精進,對當事人或班上同學甚至老師都非好事。
另外,也有許多國小正職或代理教師為爭取更好的待遇來讀碩博班,因為大學以下教師只要有碩博士學位,敘薪時上調幅度甚大且等同永久有效,代理老師也想透過拿到碩士,得到更多教職機會。
然而過去各校碩博士科系大都與大學所念科系相符,楊宗翰觀察,以該系來說,愈來愈多學生並無中文系基礎,也缺乏北教大在大學就會教的寫論文訓練。只是現在一般文科系所因為怕被檢討乃至停招壓力,往往沒選擇權,私校文科許多碩博班則早已收掉。
要改善此現象,楊宗翰建議教育部別再把招生率當數字遊戲比高低,畢竟人口紅利已退是不爭的事實,這對人文學科又特別傷,不能因此把語文教育當工具。
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陳美華則說,該院除了經濟學碩士班招生較穩定,社會學、政治學等碩班招生率等近年都降低,不過還是比理工碩博班佳。
陳美華說,理工碩博少人念,是因產業前景太好,大學畢業薪水可能都比大學教授還高;持續有社科學生來念碩博班,她認為是318太陽花學運及青鳥運動的漣漪效應,大家覺得社會改革與政治轉型是很重要的課題。
另外,雖然諸如社會學、政治學等都並無直接對應的職業,但像社會學對組織事物並有條理呈現的訓練,是業界基本功,不少學生都在有此訓練後轉進各行各業。陳美華說,像該校畢業的社會學碩士,滿多人進入各種媒體或科技業,扮演社會溝通的角色,「社會學還是有很多介入的部分」。
本文轉載自2025.10.21「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