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免費報名 活動免費報名 12/20顏宗海醫師教你避開食安陷阱

健保700億缺口怎解?不敢漲又被「三道破口」夾擊,連賢明解析關鍵危機

周彥妤
user

周彥妤

2025-11-10

瀏覽數 900+

調漲健保保費成政治禁區。遠見編輯部
調漲健保保費成政治禁區。遠見編輯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調漲健保保費成政治禁區,但真正壓力來源不止於「不敢漲」,還有「人口結構改變」。台灣正面臨三道結構破口:勞動人口萎縮、世代負擔失衡、少子化人力荒。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指出,健保要邁向永續,須著手制度改革,建立全民基礎保費、將資產納入課徵,並善用AI補強醫療人力。

全民健保被視為台灣最成功的公共政策之一,民眾滿意度長期維持在八至九成。然而,這份高滿意度,似乎也成制度改革的「雙面刃」。

連賢明表示,每當健保調漲保費時,民眾滿意度往往會驟降至六、七成。他直言,幾乎每位部長一旦決定漲保費,就得做好下台準備,往往也是任內的「最後一件事」。

他說,健保開辦30年來,僅調漲過3次保費,平均相隔4至5年。「健保理應像汽車保險,每年小幅調整,而非4、5年才漲一次、漲就漲很多。」這種保費調整間隔過長、幅度過大的情況,使健保財務愈發不健康。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周彥妤攝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周彥妤攝

健保收支缺口達700億元,補充保費開源有限

健保開辦近30年,支出從1995年的3000多億元,預估明年將正式突破1兆元。連賢明表示,高達5%的支出年成長率,遠超過僅1至2%的保費收入成長,形成每年約700億元的財務缺口。

健保支出將突破1兆大關,連賢明提醒,若不調整制度,收支差距將持續擴大,僅靠現行財源難以為繼。政府雖研擬透過補充保費改革「開源」,包含將單筆扣繳改為年度結算、提高課徵上限至5000萬元等措施,盼減少富人拆單規避,但實際效果有限。

連賢明估算,整體僅能多收約100至200億元,僅占700億元缺口的七分之一,且政治代價極高,「可能得陣亡一位署長、一位部長。」

除了補充保費外,其他特定稅捐如糖稅、碳稅等,規模多僅十餘億元,只是「杯水車薪」。在1兆元的支出體系下,這些措施難以從根本改善財務結構。

從連賢明的分析可見,健保的困境不僅止於財務失衡,另一項更深層挑戰,來自台灣人口結構急速轉變。整體而言,台灣正面臨三個核心挑戰:勞動人口萎縮、世代負擔失衡,以及少子化導致的醫療人力荒。

第一、勞動人口萎縮

連賢明指出,台灣健保的保費制度以「薪資所得」為基礎,但隨著工作人口逐年下滑、非工作人口上升,收入成長自然追不上支出。換言之,當繳費的人愈來愈少、領取醫療服務的人愈來愈多,健保的收入動能正逐步減弱。

他也提醒,近年非典型就業型態快速增加,許多自由工作者、接案者或平台勞動者的收入難以精準計算,使得以薪資為基礎的費率制度更加脆弱。

$2,680訂閱遠見一年,再送Arowana 20吋前開式輕掀箱,登機、輕旅都好方便>>

第二、世代負擔失衡

人口老化不僅推高醫療需求,也擴大世代間的繳費不對稱。繳得多的年輕人,用得少;用得多的長者,卻繳得最少。

連賢明指出,隨著退休人口快速增加,許多高資產族群雖已無固定薪資收入,卻是醫療利用最高的一群。「台灣最有錢的一群人,其實是60歲以上的退休族,他們擁有最多資產,卻因沒有薪資所得而繳最少的保費。」

這凸顯出健保費率設計與實際支付能力之間的落差,特別是在超高齡社會,「所得」已不再能代表「能力」,資產性收入(如房租、股息、資本利得)並未被納入費基,年輕勞動族群承擔不成比例的負擔。

第三、少子化衝擊

健保面臨的不只是錢的問題,還有「人」的問題。連賢明表示,少子化影響經過20年遞延,現已在醫療現場真切浮現,醫療人力正面臨嚴重短缺。

人口斷層不僅掏空保費來源,也讓醫療體系面臨嚴重人力荒。連賢明強調,新藥與新科技固然重要,但更該投資能解決人力問題的科技,建議善用數位化與生成式AI減輕醫護的文書負擔,如自動生成護理紀錄、遠距醫療系統等。同時,制度上也應鬆綁,推動專職夜班護理師與兼職人力回流等機制,鼓勵中高齡與兼職者重返醫療現場。

解方思考:基礎保費、資產課徵到AI人力補位

面對少子化導致薪資費基萎縮、人口老化持續加劇的挑戰,連賢明呼籲,健保收費模式必須進行根本性變革。他主張應廢除身分別優待,訂定「基礎保費」制度,不分所得均要繳納一定基礎保費,並參考韓國經驗,將資產納入課徵範圍,使保費更能反映真實支付能力,達成世代間的公平分擔。

另外,健保永續不僅取決於財務結構,也仰賴醫療人力的穩定供應。

連賢明建議,未來醫療投資應聚焦人力永續,除了改善待遇與留任誘因,更應善用科技與制度創新,如導入生成式AI協助文書處理、推動遠距醫療服務,以及建立彈性工時與兼職回流制度。要讓健保永續發展,須在「錢」與「人」兩面向同步補強,體系才能在高齡浪潮下走得更穩、更遠。

你可能也喜歡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數位專題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人類的「生存戰」已打響!不是不想生,而是求子困難?! 一旦超過35歲,似乎已經拉起第一道生子警報,尤其是走入晚育時代的亞洲國家,生殖醫學近年一躍成為救國解方,朝向「個人化」治療以解決每對不孕夫妻的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