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潮首波投票日,藍營出乎各界意料大勝,24 席藍委全部守住,讓黨內士氣為之一振;而綠營卻吞下巨大的挫敗。學者認為,後續的政治效應將在民進黨內部發酵,內閣總辭、黨機器改組都有可能,甚至影響到民進黨2026 年地方大選的提名策略。到底綠營這次失算在哪?對賴清德總統未來影響多大?多位政治學者完整拆解。
回顧這波大罷免潮,藍營可說一路挨打,先是以罷制罷策略失敗,弄得二階連署 31:0 慘敗局面,各地黨部還深陷「死亡連署」事件,遭檢調持續搜索,士氣大傷,開票前一刻,就連藍營對這次的罷免結果都沒有太多信心。沒想到票開出來後,藍營贏了個滿江紅,24 席立委全數守住,眼前的政治海嘯轉眼間隨風消散。
投票率偏高,救了藍委一把
「結果確實有點出乎意料,原本認為應會掉幾個席次,沒想到一席都沒被罷掉,」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蘇子喬觀察,不同以往罷免案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同意票未達 25 % 投票門檻而功虧一簣;這次大罷免潮,許多罷免案的同意票其實有超過 25 % 門檻,失敗的主因是「不同意票多於同意票」,顯示大罷免潮偏高的投票率,救了藍委們一把。
他分析,這次罷團發起的大罷免潮,主要的訴求是「反共護國」、「抗中保台」,道德制高點很高,這樣的論述放在總統大選這個層級上,或許能發揮作用,但並不適合放在「立委」層級的選舉。因為選民對立委的期待,主要還是在選民服務等較低層級的事務上,說藍委們都是「中共同路人」需要罷免的論述,不容易被地方民眾埋單,導致踢到鐵板。
823罷免贏面更低
大罷免潮首波投票日藍軍大勝,下半場的 823 罷免投票,由於 7 個選區都非都會區,被罷的藍委們也都在當地長期經營,成功被罷的難度更高,代表未來台灣「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不會改變。
蘇子喬預期,接下來執政黨對在野黨的態度應會放軟,而在野黨雖有可能因為獲得「金鐘罩」(任期內不得再被罷免),對執政黨的抗爭姿態可能踩得更硬。
但朝野雙方仍有和解的可能,畢竟在野黨在前一段時間就不斷向綠營釋出要對話、和解的訊息,若立場更硬,跟過去這段時間的訴求並不一致,「所以朝野和解溝通還是可以期待。」
賴清德在黨內的權力基礎可能鬆動
台北大學公行系教授劉嘉薇則說,大罷免潮民進黨大敗,黨內將有咎責壓力,執政黨將有內閣總辭、黨機器改組等壓力。另外,從這次投票結果來看,可發現民進黨的基層並沒有他們想的那麼穩固,這跟賴政府不承認自己是一個少數政府,和在野黨激烈對抗有關,未來執政黨須調整步伐,才有機會讓選民認同。
她也認為,這次的投票結果,可能讓賴清德在黨內的權力基礎「鬆動」,影響民進黨 2026 年地方選舉的推派人選。以民進黨長期占有優勢的台南市、高雄市為例,賴清德似乎較不喜歡立委陳亭妃(有意角逐台南市長)、林岱樺(有意角逐高雄市長),但隨著大罷免失敗,黨機器不見得能貫徹賴清德的意志,新潮流在黨內的地位可能受到影響。
不過距離 2026 年的地方大選仍有近一年半,這次大罷免的投票結果,不見得會和明年的地方大選產生連鎖反應。蘇子喬說,台灣政治有時三個月、五個月就翻過新的一頁,從近年經驗來看,選舉跟選舉的關係較像「槓桿效應」而非「連鎖反應」,因此應把這次大罷免跟地方大選看成兩個獨立事件,「不必然一定會產生連動關係。」
內閣恐改組
蘇子喬也認為,這次大罷免潮主要由民團發動,這讓賴清德有了一個保護罩,對綠營的衝擊不如 2018、2022 年民進黨的地方大敗,因此對賴清德的衝擊有限,不至於會讓賴清德跛腳,但內閣改組應該是可以想像。
大罷免潮首戰即終戰,對台灣政壇產生的化學反應,將逐步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