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是65歲以上長者。當我們擁抱長壽喜悅時,如何確保晚年的財務安全與生活品質,成為每個家庭必須面對的課題。安養信託,這個結合法律保障與理財規劃的金融工具,正為台灣社會提供一個溫暖而務實的解方。
今年高齡78歲的張阿嬤,獨居在台北市一間老公寓裡,雖然膝下有兩個兒子,但都在海外工作,一年難得回家一趟。最近,她開始忘記關瓦斯、忘記鎖門,甚至接到詐騙電話,差點匯出畢生積蓄,遠在國外的兒子們得知後心急如焚,卻又無法時刻守護在旁。
這不是個案,而是台灣超高齡社會的縮影。
然而,多數家庭在面對愈來愈長的生命準備,往往只關注「存夠多少退休金?」,卻忽略了更關鍵的長壽風險:如何在失能失智時,仍能妥善運用這些資產
高齡財務管理三大痛點:2不1騙
長壽人生的失能失智風險有多高?根據衛福部2024年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85~89歲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失智;90歲以上的失智症盛行率則高達近3成。
高齡者一旦萌發失智、失能症狀,在財務上最先面臨的財務困境就是「2不1騙」。專精信託法務跟家庭資產安排的律師蘇家宏指出,罹病長者因失去日常生活判斷能力,很快就會發生無法親自處理銀行事務、用錢分配錯亂等「不能用」、「不會用」的挑戰;甚至成為詐騙集團專門鎖定的目標,落入一通電話、一個簡訊,可能就讓畢生積蓄化為烏有的「被詐騙」窘況。
更令人煩心的是家庭糾紛。「若未預先針對財務做處理,家族會議常由最『愛錢』的人主導,導致父母資產被搶光,最終無人照顧。」蘇家宏觀察,當子女需要代管長輩財產時,往往會產生「誰管錢」、「錢用到哪裡去了」的爭奪與猜疑,導致原本和睦的家庭關係撕裂。
超高齡社會的財務必修課
面對這些挑戰,有什麼能夠鎖住資產、指定用途,又兼具法律保障與人性溫度的解決方案嗎?
「愈來愈多人開始採取信託方式進行老年財務規劃,其中安養信託。」國泰世華銀行信託部陳美娟協理觀察,安養信託專注三個思考點:想照顧誰、用什麼形式的財產與財產如何被運用,透過與銀行約定的契約內容,達到保護資產、專款專用的目標。
這樣的設計不僅解決了財務安全問題,更承載著深刻的人性關懷。像是一位七、八十歲的單親媽媽,獨自照顧著心智年齡僅五、六歲的40多歲兒子。面對自己健康狀況日益惡化,她最擔心的是孩子未來無法自理且容易受騙。透過設立安養信託,她將四、五百萬元現金交由銀行專業管理,銀行直接支付孩子在照護中心的每月費用,讓她能安心接受治療,孩子也獲得專業照顧。
另一個案例更展現了信託設計的巧思。一位80多歲的奶奶,她的50多歲兒子屢因吸毒問題被抓。奶奶運用人性心理設計了遺囑信託:每月僅給兒子3萬元生活費,並指定孫子為信託監察人。透過孫子「擔心爸爸揮霍影響自己未來繼承」的心理機制,既能確保兒子基本生活,又能避免財產被濫用,創造出一個巧妙的制衡系統。
信託高彈性 從日常到緊急全方位保障
「安養信託不只是金融工具,更是一種對生活自主的規劃,以及愛的傳承方式。」陳美娟強調,安養信託的最大特色是高度彈性,能因應長者生活中的各種需求變化:
- 生活費定期給付與通膨調整:除了固定每月生活費,還可設定每三年調漲一定比例,如3%,確保購買力不被通膨侵蝕。
- 特殊醫療支出的彈性給付:當面臨大額醫療費用,如居住在養護機構的長者臨時需要一次性支付20-30萬元整牙費用時,也可透過信託監察人同意後進行支付,確保及時獲得必要治療。
- 不動產居住權保障:透過不動產信託,將房產鎖定在信託內,既保障長者持續居住權,又由銀行代為處理水電費、管理費等日常開銷,讓生活更安心便利。
- 提前規劃財務用途:或是希望提早安排高齡財務者,也能經由預開型信託建立遺囑信託,取其「先設帳、後動用」的彈性安排,在尚未動用信託財產前,得以減免管理費,大幅降低初期財務負擔。
破解迷思:信託不是富豪專利
許多人誤以為信託需要龐大資金,只有富豪才辦得起。實際上,根據國泰世華銀行承辦經驗,民眾委託的平均金額約在300-800萬元之間,甚至有數十萬元的成功案例。「這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工具,重點不在金額多寡,而是對生活品質的堅持。」陳美娟說。
至於費用考量,信託管理費約為受託財產的千分之三年率。這筆費用完全可透過保守投資收益覆蓋,例如將資金配置在定存獲取1.7%利息,或配置在穩定收息的基金、債券,產生的利息不僅足以支付管理費,還能讓資產緩步成長,達到抗通膨效果。換句話說,透過專業管理,不僅保障了資產安全,還能創造穩定收益。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人類壽命不斷延長,但活得久不一定活得好。如何在享受長壽的同時,維持生活的尊嚴與品質,是每個人都必須思考的課題。
從張阿嬤的問題到各種高齡資產安排,可以看見安養信託不只解決了財務技術問題,更能讓每個人在面對人生最後階段時,都能保有尊嚴、獲得保障,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安」的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