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7日公布新關稅,宣布將自8月1日起,對日本、韓國及其他十餘國商品徵收最高達40%的關稅,並警告各國不要用提高關稅來報復,否則將面臨更高的懲罰性稅率,儘管白宮強調這是為打造「量身訂製」的貿易關係,各國卻普遍反應冷淡,顯示川普第二任期的關稅政策正面臨更多阻力與不確定性。
川普當地時間7日中午,在自己的社群平台Truth Social上宣布,將對從日本和韓國進口商品徵收25%的關稅,並對其他十幾個國家實施新的關稅稅率,這些新稅率將於8月1日生效。
川普還在這些給各國領導人的信中明確警告,這些國家不得以提高自身進口關稅的方式進行報復,否則將進一步提高關稅。「如果出於任何原因,您決定提高關稅,那麼,您選擇提高的任何數字,都將加到我們現行的25%關稅之上。」川普在致日本首相石破茂和韓國總統李在明的信中寫道。
川普也在信中表明,若這些國家願意撤除關稅與非關稅貿易壁壘,美國「或許會考慮」調整關稅稅率。
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此舉「令人極為遺憾」,但強調日方仍將持續推動互利談判。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也表示,將在8月1日大限前加速與美方協商,以減輕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
川普開獎!各國關稅稅率一次看
國家 | 4月2日 | 7月8日 |
---|---|---|
日本 | 24% | 25% |
韓國 | 25% | 25% |
泰國 | 36% | 36% |
馬來西亞 | 24% | 25% |
印尼 | 32% | 32% |
南非 | 30% | 30% |
柬埔寨 | 49% | 36% |
孟加拉 | 37% | 35% |
哈薩克 | 27% | 25% |
突尼西亞 | 28% | 25% |
塞爾維亞 | 37% | 35% |
寮國 | 48% | 40% |
緬甸 | 44% | 40% |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 35% | 30% |
資料來源:白宮 備註:稅率適用於從某國進口的大多數產品,但並非全部產品,部分獲得豁免的產品除外。 更新:7/8 |
《美聯社》指出,川普在給外國領導人的信中,在揭示稅率前加上「僅此」(only)一詞,暗示他對關稅政策已經相當寬大。然而,這些信函通常遵循「標準格式」,以至於寄給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信件,最初將其女性領導人諾維奇(Željka Cvijanović)誤稱為「總統先生」,川普隨後則發布了一封更正後的信函。
目前,美國只宣布與英國、中國和越南三國有關稅協商結論。白宮新聞祕書李維特(Karoline Leavitt)表示,川普透過自行設定稅率,正在為「地球上每個國家制定量身定制的貿易計畫,這也是本屆政府持續關注的重點。」
《美聯社》提到,按照川普過去的行事風格,川普可能計畫繼續在社群媒體上分享發送給各個國家的信函,然後再寄出這些文件,這與過去所有前總統,在談判貿易協定時更正式的作法,大相逕庭。這些信函並不是已達成共識的協議,而是川普自行選擇的稅率,報導指出,這表明與外國代表團的閉門談判,未能為任何一方帶來令人滿意的結果。
川普施壓關鍵產業,日韓遲未讓步
《紐約時報》分析,儘管日本與韓國都是美國的緊密盟友,與這兩國的談判進展,卻比美方預期更為緩慢,原因之一是日韓近期都經歷選舉,另一方面,川普仍對其主要出口產品,如汽車、鋼鐵與電子產品威脅加徵關稅,使兩國政府在未獲具體讓利前,不願作出進一步讓步。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apital Economics的估算,川普已實施或計畫實施的其他產業性關稅,涵蓋日本與韓國對美出口商品的約半數,重點產業包括汽車、電子、鋼鐵與製藥。2023年,美國自韓國進口150萬輛汽車與輕型卡車,自日本則進口140萬輛,兩國是繼墨西哥之後,美國汽車進口來源的第二與第三大國。
曾任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官員、現為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總裁的卡特(Wendy Cutler)表示,日韓在經濟安全領域是美國的重要伙伴,雙方在造船、半導體、關鍵礦物與能源等產業,均有合作。
她指出,日韓企業近年對美國製造業投資顯著,且這兩國同時也是美國牛肉、豬肉、醫療器材與飛機等產品的重要市場。
令日本與韓國特別感到不滿的是,川普在第一任期內已與兩國簽署貿易協議。川普當時曾更新《美韓自由貿易協定》(2012年生效),卡特勒指出,美國與韓國本來就有自貿協定,因此,韓國對美大多數產品已免關稅,「相較於印度或越南這些仍維持高關稅的國家,韓國能讓步的空間不大。」
川普也曾在2019年,與日本簽署一項有限貿易協議,開放部分美國農產品進入日本市場,並針對科技產業建立基本原則。
日本官員已向美方提出多項貿易提案,包括增加美國能源與國防設備進口,並協助美國的造船領域發展,但雙方談判仍卡在兩大議題:日本對美汽車出口遠高於美國對日出口,以及日本的稻米市場仍對美國出口商關閉。
美國關稅將成新常態?
美國全國對外貿易協會會長柯爾文(Jake Colvin)表示,美國的貿易伙伴面臨一個不確定的交換條件:即便降低自身關稅,也不一定能換得合理回報。
他說,雖然達成協議的國家能獲得些許關稅減免,但目前尚無任何國家能將美方關稅降至10%以下。「如果這些國家最終的『交換條件』,只是美國永久將2024年的關稅水準提高到10%,那對某些政府來說,實在難以接受,甚至會在國內引發政治風險。」柯爾文說。
經濟學家表示,延後7月的關稅大限,將進一步加劇企業與消費者數月來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政策反覆會讓許多企業延後雇用與投資計畫。富國銀行經濟學家豪斯(Sarah House)表示:「整體而言,這只是延長了不確定性的狀態,從細節上看,我們仍然缺乏太多關鍵資訊。」
馬來西亞戰略與國際研究所(ISIS)經貿項目主任鄭嘉文分析,雖然美國貿易伙伴普遍希望談判減壓,但許多政府也已開始認知到,這些高關稅措施可能成為長期常態,未來只能透過特定讓步或調整原產地規則等方式,換取有限的減免空間。他指出:「我個人認為,目前的關稅水準,比多數國家原先想像的還要頑固,未來即使獲得減免,幅度可能也僅在個位數百分比。」
受新關稅威脅影響,美股在7日下挫,道瓊工業指數下跌0.94%,標普500指數下滑0.8%,納斯達克指數跌0.9%。不過,亞洲股市8日開盤普遍上揚,顯示市場對情勢仍抱持觀望態度。香港恆生指數上漲0.35%,南韓KOSPI漲0.73%,日本日經225指數則微漲0.03%。
川普對貿易伙伴再度出招,不僅讓日韓等盟友陷入進退兩難,也使全球貿易前景籠罩在政策不確定性的陰影之下,在企業投資延後、市場震盪頻繁的情況下,川普的強硬策略究竟是談判籌碼,還是風險賭注,仍有待時間與後續談判結果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