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信用管制壓抑房市,預售屋市場首當其衝。今年上半年全台解約件數飆破1300件,看似「解約潮」隱現,官方則澄清僅占1.1%,多數為投資客抽身,並非首購族繳不出貸款。就在新屋買氣轉冷之際,老屋市場卻逆勢升溫——台北內湖一棟109年「百歲老宅」竟以8500萬元成交,刷新紀錄,成為建商眼中的黃金地,這其中有何玄機?而房市真的呈現「新屋冷、老屋熱」嗎?
去年央行祭出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後,市場風聲鶴唳,「預售屋是不是沒人要了」成了熱門話題。實價登錄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台預售屋解約件數達1339件,等於去年全年的七成,且連續四個月單月都突破200件。其中,台中市最慘烈,平均每月38件,桃園、高雄也都超過30件,幾乎每天都有解約案例。
看起來驚心動魄,但內政部澄清,整體解約比例僅約1.1%,仍在可控範圍。進一步拆解數據發現,解約者近四成買過兩戶以上,顯示多數並非首購族「繳不出來」,而是投資客因資金壓力或市場修正選擇抽身。
換句話說,外界流傳的「解約潮、房仲倒閉潮」並未真實上演,房市並非一夕崩塌。
百年老宅賣8500萬,建商眼裡是「黃金地」
當新屋買氣退燒,台北市卻上演另一場房市劇碼。內湖區康寧路一段一棟屋齡高達109年的透天厝,竟以8500萬元成交,這間「百歲人瑞老屋」本體僅20坪,外表看似破舊,但建商不藏私,備註寫明「具改建效益」,等於直接揭曉買方鎖定的是123坪土地。
顯然,就是在等危老重建或是都市更新,累積未來推案的潛力。
這起交易在實價登錄中,刷新台北市超過60年老屋的最高總價紀錄,也成為內湖唯一一筆百年屋齡的成交案例。雖然位於巷弄底端,但五分鐘就能到捷運站,加上山景優勢,若重建後推出新案,每坪單價上看九字頭。
原本看似「古董級」的建物,竟搖身一變成了黃金資產,寫下台北市老屋市場的傳奇篇章。
老屋交易熱,每天都有「老厝」換主人
不只百年老宅,台北市整體的老屋交易,也在近年悄悄加溫。統計去年全市成交將近500棟屋齡25年以上的透天厝,每天平均都有1.3棟老屋易手,創下三年連漲的紀錄,市區內屋齡30年以上住宅的成交量,更是新屋的五倍。
專家分析,這股熱潮至少有三個推手。第一,政策推動。 危老與都更搭配容積獎勵,讓老屋不再只是「破房子」,而是未來可以換算成樓板數字的籌碼;第二,產權單純。 全棟透天沒有複雜的住戶整合,開發商可以少掉拉鋸談判的時間成本。等待期間,房子還能出租收租金,讓資金流更有彈性;最後則是資產傳承。許多屋主因家族成員更替,選擇將老宅出售,讓市場釋出量增加。
換句話說,台北的老屋,早已不是過去「嫌舊、嫌破」的代名詞,而是建商與高資產族眼中的「都市寶藏」。
新屋冷、中古屋熱,首購族愛「買得起、住得下」
相關統計也揭示另一個對比:新屋乏人問津,老屋成為主角。近一年,台北市屋齡30年以上的住宅,占整體成交量55%,遠遠超越新成屋。除內湖與南港外,其餘行政區幾乎都是老屋主導,大安與松山更是「老屋王國」,交易占比高達七成。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指出,對自住與首購族而言,中古屋的魅力在於「買得起、空間大」,新成屋價格動輒破天花板,坪數又小,反觀市中心的中古屋,雖然屋齡偏高,但地段成熟、坪效實在,還能自行調整格局,符合實用需求。
隨著台北市積極推動「都更八箭」政策,建商在精華區如大安的投資與參與熱度不減,老屋因具備都更潛力,不僅保值,更有增值空間,成為市場上仍炙手可熱的產品。
當然,也有區域呈現不同走勢。大同區因西區門戶計畫與都更案推動,新屋供給穩定,吸引不少換屋族與在地首購客進場,新屋交易占比突破三成,是北市少數「新屋人氣王」。這也顯示,房市並非一面倒,而是因區域條件出現分化。
不受三項貸款限制,危老案件續增溫
內政部營建署最新資料顯示,自2017年修法上路至今年上半年為止,全台累計危老核准案件已來到4379件,其中台北市於今年四月正式破千,至上半年為止,累計1011件,居各縣市之冠。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危老重建是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的重大政策,所以許多打炒房政策都對危老開綠燈,主要有三大豁免。
首先是不動產放款天條的銀行法72-2排除危老授信,銀行放款額度不受水位限制;再者,危老重建融資貸款也不在央行的信用管制中;加上業者買老屋來重建,並非純購地貸款,不必受18個月內開工限制,因此對業者而言,投入危老重建不論在資金調度還是開發時程方面,都有更大的彈性,使危老重建即便遭遇打炒房,發展腳步仍算平穩,不少建商也逐漸轉攻都更危老市場。
張旭嵐進一步指出,雖然危老重建的貸款限制少,但危老、都更的放款為中長期放款,資金回收的速度慢,因此隨著都更、危老放款在建築貸款中的占比節節攀升,中長期的市場風險仍需留意,所以相關授信依然會納入「不動產放款集中度」的計算。
老屋卻異軍突起,從百年老宅高價成交,到中古透天日成交量持續攀升,背後都指向一個現象,就是「土地稀缺」,讓老屋成為未來開發的「黃金門票」。
對一般消費者而言,買房不再只是「新比舊好」,而是要在「價格、地段、未來性」三者間取得平衡。老屋或許外表滄桑,但在都更與容積獎勵加持下,反而成了資產市場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