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曾改變汽車業,現在要改變美國政壇?日前與川普不合拆伙,他宣布將組美國黨,要挑戰成為美國政治史上極難成功的第三勢力。說話直白、表明要當關鍵少數的他,似有「美國版柯文哲」的風範。到底馬斯克勝算有多大?對美國2026年期中選舉與川普共和黨政治版圖會來衝擊嗎?美國現行政黨法規、捐款規範與政治生態,為何就是難以讓第三勢力生存?一文詳解。
隨著備受爭議的「大而美法案」日前在美國參議院獲得通過,立場對立的馬斯克根據其在社群平台X上65.4%支持創建新政黨的民調結果,於7月5日宣布成立第三勢力小黨「美國黨」(America Party)。馬斯克宣稱,「美國黨」將代表沉默多數的80%中間選民,誓言「將自由還給人民」,並預告最快將於2026年期中選舉投入戰局。此舉不僅宣告他與川普從昔日盟友正式決裂,轉為政敵,也對川普所屬的共和黨政治版圖構成潛在衝擊。
What we need is the restoration of common sense.
— America Party (@AmericaPartyX) July 7, 2025
We want safe cities.
We want secure borders.
Sensible spending.
Freedom of speech.
Respect for the Constitution.
The people want change —
and we’re going to give it to them. pic.twitter.com/MnClglzjDB
法案引爆矛盾,馬斯克與川普公開決裂
去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馬斯克是川普陣營的重要盟友,不僅共捐贈2.88億美元(約新台幣近 90 億元)資助川普與共和黨,還多次出席造勢活動,公開力挺川普。川普成功當選後,馬斯克也進一步參與新政府運作,受任為新設「政府效率部門」(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簡稱 DOGE)的高級顧問,負責協助推動削減浪費與控制支出的改革措施,並聲稱節省了 1900 億美元。
然而,隨著馬斯克於5月底期滿卸任政府效率部門職務,川普政府在接下來5週內強力推動政府龐大預算計畫,「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簡稱BBB),兩人之間的分歧迅速擴大,並多次在社群媒體上隔空交鋒,矛盾持續升溫。
6月初,馬斯克率先批評「大而美法案」將大幅擴張政府支出,推升財政赤字,最終將導致美國公民「被債務壓垮」。川普則反擊,指馬斯克之所以不滿,是因為法案取消了對電動車產業的補貼。
他揚言警告,削減預算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終止對馬斯克企業高達數十億美元的稅收補助與聯邦合約,並宣稱該法案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方案」,其核心目的是「修復這個國家」。隨著雙方交火升溫,馬斯克在貼文中回擊川普「不知感恩」,直言:若不是我,川普根本選不上總統,民主黨早就全面掌控國會。
馬斯克批川普專制,川普斥其「脫軌火車」
臨近美國獨立日(7月4日),「大而美法案」即將在參議院立法通過之際,馬斯克在社群平台 X 上展開新一輪猛烈抨擊,稱其為「瘋狂且具破壞性的政策」,警告該法案不僅可能摧毀數百萬個美國工作機會,更將對國家安全構成重大戰略傷害,嚴重衝擊美國未來產業的發展。
馬斯克在貼文中指出,「法案中取消執行聯邦藐視法庭命令的資金,才是這項支出法案的真正關鍵。」他批評此舉表面上是為了加強驅逐非法移民,實際上卻可能削弱司法制衡、放寬總統權力,使總統濫權成為可能。
此外,他也對法案可能造成的財政影響表達強烈不滿,批評其「瘋狂的支出計畫」將債務上限推升至創紀錄的5兆美元,進一步惡化國家財政狀況。並在貼文上,以美國國債總額在兩黨輪流執政下仍持續上升的問題指出:
共和黨和民主黨只是看似對立,但實際運作如同一黨體制,並直言「我們正生活在一個一黨專制的國家」,高喊「是時候建立一個真正關心人民的新政黨了。」
川普在其社群平台 Truth Social 發表長文回應馬斯克組黨一事,形容對方行為如同一列「脫軌的失事火車」,並強調美國歷史上從未有第三黨成功執政。他批評,第三勢力小黨只會為美國政治帶來破壞與混亂,無助於國家治理。
此外,川普也揭露馬斯克對「大而美」法案的不滿,背後原因與曾要求任命一位長期支持民主黨的盟友出掌 NASA 有關。川普認為,該人選與共和黨立場不合,加上有鑒於馬斯克在太空產業的商業利益,若由其親信主導恐有利益疑慮,最終決定否決任命。
「美國黨」恐難越制度高牆
根據《CNN》報導,目前尚不清楚馬斯克是否已依法啟動政黨設立程序。依規定,新政黨須向聯邦選舉委員會(FEC)完成註冊,而最新公開的聯邦選舉委員會文件尚未顯示有任何相關申請。
而實際上,正如川普在長文中所指出的,「美國歷史上從未有第三黨成功執政」。儘管過去曾有多次第三黨勢力試圖挑戰兩大政黨,但最終皆未能成功突圍。根據《CNN》先前針對美國政黨制度的報導分析,現行政黨法規、捐款規範與政治生態對第三勢力構成重重障礙,使其在制度上難以突圍。
在法律層面上,除了對政治捐款的金額限制以外,美國政黨制度不僅受聯邦選舉委員會(FEC)監管,還需遵守各州對於政黨註冊、候選人提名與選票列名的不同規定,程序複雜且高度地方化。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艾倫・阿布拉莫維茲(Alan Abramowitz)直言,「這套制度設計本身就幾乎杜絕了第三黨成功的空間。」
此外,各州針對政黨選票有不同的簽名門檻與申請要求,費時費力。若不修改現行偏向兩黨的法規,可能需要數年才能全面取得政黨資格。
在政治層面上,馬斯克創建新黨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選民對兩大黨的高度忠誠。儘管他在社群媒體上聲量不小,美國選民普遍對民主、共和兩黨認同穩固,尤其共和黨選民多數已明確集結於川普旗下,難以撼動。
川普穩握鐵票優勢
候選人招募亦是另一難關。民主黨人士普遍不願與馬斯克站在同一陣線,部分原因是其在黨內形象不佳;而共和黨內對川普的忠誠則遠高於對馬斯克的支持。
根據《CNN》首席數據分析師恩騰 (Harry Enten) 對現有民調數據的分析,約九成共和黨人肯定川普在本屆任期迄今的表現,他在總統任期內五個月的支持率亦優於歷任共和黨總統。此外,在 2024 年黨內初選中,他所背書的候選人有 96% 勝出,顯示其在黨內仍擁有絕對主導地位。
「關鍵少數」或政治攪局者?
儘管馬斯克尚未對外公布「美國黨」的具體政策主張,但他表示,新政黨將奉行財政保守與嚴格控管支出的立場。他並於上週在社群平台 X 宣示,「美國黨」將於明年期中選舉中積極參與,力圖成為左右政局的關鍵力量。
在競選策略上,美國黨將採取聚焦戰略。馬斯克在X上透露,目標將鎖定2至3個參議院席次及8至10個眾議院選區。他認為,有鑑於國會目前在多項法案上票數接近,這樣的規模足以成為決定性少數,進而「確保立法真正反映人民的意願」。
然而,路透社指出,部分共和黨人對於馬斯克與川普日益擴大的嫌隙感到憂心,擔憂這場內部裂痕恐削弱共和黨在 2026 年國會期中選舉中保住多數席次的機會。
即便成立第三政黨的法規程序艱鉅、政治現實不利,但若「美國黨」順利組黨,仍可能以「破壞者」的角色切入選局,從兩大黨中拉走關鍵選票、撼動板塊。
這個源於馬斯克深層的政治不滿,所催生的第三勢力政黨,究竟能否突破美國政壇長年築起的封鎖線,成為真正具影響力的關鍵少數,仍需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