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Z世代逐步進入職場,世代間文化衝突近來加劇。有主管抱怨不想當媽寶,也有人認為Z世代需要被引導。不少舊金山科技公司興起為Z世代聘請禮儀專家,或設計AI新人訓練助手,指導個人衛生和眼神接觸等各項技能。
Z世代(Gen Z)職場行為近來在美國蔚為話題。46歲、在加州交通部門擔任小主管的莎賓娜(Sabrina)告訴記者,最近組上來了非裔、拉丁裔年輕人,一個經常打混,另一個習慣用甜言蜜語巴結上司,令她有點苦惱。諸如此類的狀況,在企業時有所聞。
不過,對於許多Z世代來說,千禧世代和X世代的前輩根本「生活和工作不分」。美國文化專欄作家白崔(Alexandra Petri)7日就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刊文,幽默反諷指出,媒體上充斥各種形容Z世代的用語,諸如描述暫時性失聯的「微死亡」(Microdeath)、在地鐵裡無法上網的「微排毒」(Tiny Detox)、上洗手間的「微水療」(Microspa),這些所謂的「趨勢」,或許也只是人類基本行為。
00後的「職場衝擊」
「舊金山標準報」(The San Francisco Standard)報導,最近幾個月,這場世代間的文化衝突加劇;隨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遠離,企業逐步要求員工重返辦公室,這群在1997年到2010年代初期出生的年輕人也第一次正式踏入職場。
在舊金山灣區,企業雇主正興起一種新的做法來調解文化衝突:聘請禮儀專家。禮儀專家藍道爾(Rosalinda Randall)指出,過去2個月,前來詢問的企業激增50%,從科技公司、葡萄酒公司、到鄉村俱樂部,他們的煩惱大同小異:Z世代員工把辦公室當成自個兒家。
藍道爾說,有主管向她表示,一名新進員工經常吃完食物後將外包裝丟在共用餐桌,認為清潔人員會替他收拾,很煩惱該如何溝通,因為不想讓自己聽起來像是他爸媽。
藍道爾客戶包括史丹佛大學科技研發園區、高科技公司。她為客戶提供的課程內容小至怎麼進行正確眼神接觸,也教導新進員工如何向主管「禮貌地請求」而非「強硬地要求」等職場禮儀。90分鐘的課程收費高達2500美元(約新台幣7萬3000元)。一家科技公司曾請她特別關注員工「個人衛生」,因為有幾位員工好幾週沒洗澡、沒換衣服。
另一名禮儀專家法蘭克斯(Melissa Franks)前幾個月也接到多通來自企業的電話,詢問她如何管理Z世代。她最常見的衝突是新進員工質疑上司指令、上司覺得自己被挑戰了。不過,法蘭克斯認為,應該將這種反應視為一種好奇心的展現,而不是反抗。法蘭克斯建議,「多給他們(Z世代)一些背景資訊,說明為什麼事情要這樣做,就會贏得更多尊重。」
希望被引導而不是被管控
還有另一個比較常見的衝突是其他員工覺得自己面對Z世代,被迫進入「家長模式」,因為年輕員工期待特殊待遇和更加細緻的指導。這些摩擦不限於企業辦公室;醫院主管也向蘭道爾反映,新進護士出現冷漠與自以為是的傾向,對於話多的病患表現出不耐煩的態度,甚至想逃避處理便盆等「髒活」。
面對加劇的世代衝突,除聘請禮儀專家外,有些企業則選擇從內部進行訓練,例如,雲端軟體公司Salesforce就重新設計新進員工培訓流程,包括如何禮貌地使用公司內部工作空間訊息軟體Slack,不要將腦袋中雜七雜八的想法都寫進去。5月更進一步推出AI新人訓練助手,自動提供常見問題解答。
舊金山芳草地藝術中心(Yerba Buena Center for the Arts)前高層瑞特(Jim Rettew)則認為,Z世代擅長挑戰權威和現狀,但有時他只希望年輕員工能先依照指令做事。不過,瑞特也能理解,「他們是希望被引導,而不是被管控。」瑞特不依賴外部訓練,強調「徹底透明」的管理方式,有時安排一對一會談。
針對企業方面的呼聲,舊金山灣區的大學也跟進加強職場禮儀訓練。聖荷西州立大學(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等學校就陸續舉辦相關活動,強化這方面的學習。職場禮儀專家觀察,許多年輕人其實很樂意學習,一旦明白老闆並非讀心術高手,並不懂他們在想什麼,就願意投入時間調整工作方式。
本文轉載自2025.07.09「中央社」,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