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落後農業邁向文明社會

畢業典禮上要「中興人」熱情投入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14-06-27

瀏覽數 12,700+

從落後農業邁向文明社會
 

本文出自 2014 / 7月號雜誌 小米,社群之王

回到當年的台中農學院,就像回到母親的身邊,感到那麼地自在、親切、溫暖。整整60年前(1954),一個18歲的青年,從南港眷村來到文化城的台中做大一新生,那是學習之旅的第一站,也是一生之中讀書、立志、自我奮鬥的關鍵四年。沒有那基礎四年,就沒有以後教書的40年。看到母校今天驚人的進步──包括那優秀的師資、圖書館、實驗室,格外值得現在的同學珍惜。

60年前,母校只有九個系,900多位學生,四年後(1958)全校畢業同學只有242位。60年後的今天,中興大學已是一個充滿實力第三大的國立綜合性大學,共八個學院,近1萬7000名學生,在李德財校長全心投入下,已經擁有多項頂尖的特色領域。它在1950年代協助了台灣擺脫落後的農業,近30年來全校師生已全面投入了台灣的現代化。

我要向今年180位獲得博士的新校友道賀。你們擁有了一張驕傲的專業名片:「中興大學博士」,你們是國家「中興」的資產和主力。

(二)超越對立,走向文明

60年前的台灣是貧窮與落後。經過了半世紀的全民努力,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正在邁向令人嚮往的文明社會;可惜近十多年來,我們引以為傲的「寧靜革命」,出現了「一半對一半」的僵持。財富分配是「貧窮對富裕」,兩岸關係是「限制對交流」,公共政策是「保護對市場」,人民心態是「白吃午餐對合理付稅」,年齡分配是「老齡化對少子化」,產業發展是「低勞力對高科技」,社會焦慮是「世代衝突對世代對話」。借用狄更斯的譬喻,台灣有二個:善良的台灣對私利的台灣、前進世界的台灣對退縮不前的台灣。

台灣人民一度引以為傲的「民主社會」出現了扭曲,「開放社會」出現了倒退,「公平社會」出現了偏差。上一代人已經付出了他們的心血:消滅了貧窮、普及了教育、樹立了民主、發展了科技,建立了小康社會。

緬懷他們的奉獻,我們要充滿感恩。這一代年輕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必須奮起改進,勇敢地拿起接力的火炬,盡自身的責任。因此讓我們提倡更精緻、包容、進步的「文明社會」,做為全力以赴的新里程碑。

「文明」的課題一直受到重視,近年哈佛大學歷史學者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文明》與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者沙克斯(Jeffrey Sachs)所寫的《文明的代價》(The Price of Civilization),都引起熱烈討論。

我們所嚮往的「文明社會」,是泛指匯聚的社群擁有:

(1)高度文化及科技成就。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2)鼓勵多元創新的誘因制度。

(3)相互包容尊重的社會體系。

(4)維護永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要構建及維繫這種「文明」,社會就要付出「代價」。一是需要巨額經費(如現代基本建設、一流大學、博物館、實驗室),這就是為「文明」所負擔的有形成本;另一方面難以數字表現,如公民具有文化素養,熱心參與公眾事務,樂意分享財富,擁有公平正義的同理心等。這些均需要自己的時間與愛心的投入,就是無形的「代價」。

此刻在台灣人人要周延的健保,良好的教育,方便的交通,安全的退休制度;但是人人都不肯分擔所需的成本。當「自私的一半」占上風,日本與美國等的巨大財政赤字提供了可怕的實例。

讓我們共同接受:除非是補貼低所得家庭及弱勢團體外,其他人必須要付較高的稅。北歐社會的好福利,來自人民的高稅率,而非政府的高虧損。如果「肯負擔」的「一半」能占上風,台灣除了小確幸,也會擁有大未來。

「文明社會」是幾世紀以來在西方世界追求的理念;此刻台灣必須要靠全民的付出,構建文明社會的最後一哩。

在文明社會,個人肯付出,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才有競爭力,這個次序不能顛倒。全民也要加快培養一種「盡一己之力,無一己之私」的情操。有能力的樂於分享,讓弱勢的能得到適當的照顧。

讓我叮嚀:受過良好教育的「中興人」,要超越當年農學院年代對農業的貢獻,熱情地投入現代文明社會的構建。

(取材自今年6月中興大學博士班畢業典禮講稿)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