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台北捷運大安站附近、資策會「App創意分享園區」的玻璃大門,總會看到偌大的空間中每格隔間裡的人,聚精會神的盯著電腦敲鍵盤,讓人產生走進大公司資訊部門的錯覺。事實上,這裡是十幾個網路新創公司的家。「每年來進駐的團隊不盡相同,但來申請的總是很多,而且幾乎都是年輕人,」一位團隊負責人觀察。
青創企業崛起 網路、App類占八成
近幾年來年輕人創業蔚為風潮,其中最受大眾關注、成長最快的類型,莫過於網路、App軟體方面的創業。根據台灣最知名的民間網路創業育成平台AppWorks統計,2010年第一屆只有33隊申請進駐,至最近的第八屆,已有超過110個新創網路團隊提出申請,成長超過兩倍。
今年2月創立,以培養App開發能力為重點的創業學校ALPHA Camp,第一屆「實戰營」就有多達250人申請,其中30歲以下者占近六成。在青創總會的創業課程中,網路相關課程占比逐年增加,已達58%。近年受到媒體報導、備受矚目的新創企業中,網路、App類亦占八成之多。
趨勢1〉網路即生活 創造優勢與機會
「網路、App創業之所以那麼夯,是因為傳統創業不再有吸引力(not sexy anymore!)」ALPHA Camp創辦人陳治平直率地說,現在是網路時代,人們的生活形態,早已變成事事都使用智慧型手機,因此,網路、App也就成為最容易創造價值的地方。比方,過去餐廳是靠電話訂位,腦筋快的人就做出線上整合訂位系統EZTABLE,過去找食譜要上圖書館或書店,現在用iCOOK都能免費找到包山包海的特色食譜。
「年輕人是網路原生族群,對於網路有原生的理解,因此有特別大的創業優勢與機會在這邊,」AppWorks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林之晨分析。例如,目前就讀資管所碩二、24歲的蔡繼東,在創立線上真人解題系統「雲鼎天秤」,就是在當家教時發現用網路解題的需求。
「即使遠距解題,也是要一個一個步驟依序教,」蔡繼東表示,因為用LINE無法打方程式,很難即時教學,因此他決定寫一套軟體解決問題,進而成為創業契機。這套系統已成功打入補習班,成為教學輔具。
趨勢2〉產業轉型 進大公司不再誘人
另一個促成年輕世代競相選擇以網路、App為創業領域的原因,在於台灣產業的轉型。「台灣產業的成長,已經從過去的『效率經濟』,轉變為『創新經濟』,」台大學術副校長陳良基表示。曾經風光一時的高科技業,不但薪資福利不若以往誘人,產業前景也日趨黯淡。相對來說,網路產業還在快速發展,以YAHOO!的網路廣告為例,就能有每年二位數的成長。
「我很多做硬體產業的朋友工作得很鬱悶,都想跳槽或自己創網路公司,」曾任YAHOO!亞太區總監的陳治平觀察表示,不只是20來歲的社會新鮮人對網路創業懷抱憧憬,許多有六、七年科技產業工作經驗、30來歲的工程師也都想自立門戶,投入行動數位創業。
趨勢3〉創業門檻低 不拚資本拚速度
網路、App成為年輕人創業主流選擇,與進入門檻低密不可分。「開咖啡館一個月店租也要好幾萬,但網路創業一個月幾千塊就能打發,」青創總會副祕書長陳麗華表示。過去網路創業需要伺服器、辦公室,現在有Amazon、微軟提供雲端服務,各處有共同工作空間,都讓創業成本大幅下降。
而且網路產業僅一、二人的「精實創業」就行得通。「整個創業生態鏈已改變,過去拚的是資本,現在拚的是速度!」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詹益鑑觀察表示,網路創業要快速調整產品內容、商業模式,到市場最能接受的程度,初期不用太多人力。
因為了解由網路App切入,是最迅速可行的創業途徑,不只是資工、資管系畢業生積極投入,連管理學院、甚至文學院學生,也都主動去學寫程式,儲備創業能力。
台大歷史系畢業、創立運動數據記錄網站及App「Elbum」的胡秩瑋,即是例子。24歲的他因為想創業才去學寫程式。「一開始跑去修資工系的課,真是很辛苦,幾乎都要被當掉,」他搖搖頭回憶,幸而憑著愈挫愈勇的決心才實現夢想。
趨勢4〉育成中心扶持 點燃創業火苗
此外,近年如雨後春筍出現的網路創業比賽、育成中心、共筆部落格,亦是火苗燃起的幕後功臣。「2008年,我們推第一屆IDEAS Show網路創意展還是全台唯一,到了近年有十幾個單位都在辦類似活動,且幾乎都有獎金!」負責籌辦IDEAS Show的資策會創研所主任何偉光表示,因為獎金與知名度誘因,許多年輕人都把精力投入網路App相關的創新發想,當產品的市場性受到肯定,自然有創業動機。
比賽外,Mr.6、Mr.Jamie、INSIDE等聚焦網路及創業部落格,養出一批有相同信念的年輕創業家。已輔導150個團隊、350位創業者的AppWorks,更讓許多初創的網路事業能從二、三個人的「微組織」,一路增加到近30人。「進駐AppWorks對我們發展蠻關鍵的!」之初創投第四屆育成團隊、龍骨王的創辦人陳誌睿有感而發表示,育成機構在人脈、資源、問題解決上的協助,讓新創團隊走得更穩,也走得更遠。